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铁路工人是伴随着铁路的修筑、运营产生的,从职业上而言,铁路工人除了农民和手工业者之外,还有来自其它行业的技术工人、没有固定职业的城市居民和学生;从地域上而言,非技术工人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为主要来源,技术工人大多来自广东、上海、福州、天津等地区。民国初年,铁路工人就有五六万人,其中,以20-30岁者最多,此后,铁路工人的数目在不断增多,到20世纪30年代,各种铁路工人总数已达23万之多,铁路工人的年龄结构也趋于合理化。铁路工人文盲人数多,教育程度较低。铁路工人的工作种类多种多样,根据铁路工人的管理部门、工作场所、技术程度和雇用性质,可以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别。铁路工人,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也有差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但只限于铁路工厂工人。与其它行业工人相比,铁路工人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民国时期,铁路的设备落后、管理的混乱和政治的动荡不安,铁路工人在工作中有诸多风险,主要有行车事变、盗匪抢劫、军事人员的横行和铁路施工中的风险。在铁路工人的收入中,工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铁路由于营业状况不同,工人的工资也高低不等,整体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工人的工资也在不断的增长。铁路工人人数众多,收入高低不等,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差别较大。一般而言,家庭收入较高,其生活程度就比较优越,反之,则生活比较困难。但同时,工人的家庭负担程度,各地的物价和风俗习惯对铁路工人的生活状况也产生重要影响。民国时期,铁路工人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为铁路工人的亲戚、朋友及其同乡,其婚姻同传统的婚姻已有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现代性,铁路工人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得病者较多,各铁路都设有医院,工人可免费医治。娱乐在工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工人受收入所限,大多选择花费少、甚至不花钱的娱乐项目。民国时期,铁路工人的组织主要有工会和员工消费合作社,前者是一工人改善自己地位的政治性、经济性组织,后者乃纯粹经济性组织。北洋时期,各铁路相继组建工会,1924年成立了全国铁路总工会,各工会之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为谋取工人的整体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为发展铁路事业,改善铁路员工的生活,大力推行铁路员工消费合作事业。各铁路员工消费合作社相继成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增加了营业利润,改善了社员的生活,传播了合作思想。铁路工人人数众多,且组织力强,民国时期的主政者,为了巩固其统治,有时采取措施来扶助工人。国家政权从宏观上对铁路工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管理,组织管理,思想教化等手段来进行的,此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还发动新生活运动,来影响铁路工人的衣食住行。民国时期,铁路工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国家政权及主要政治力量对其生活的影响,进而表现出对国家政权及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整体而言,铁路工人人数多,组织程度高,力量大:种类多,工资收入差距大,整体待遇较优;绝少女工,较少14岁以下的童工,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有很强的爱国意识。铁路工人群体是随着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其本身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他们的发展和壮大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