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混龄教育的组织模式为幼儿创设了更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发展。因此,当目前我国独身子女社会化成为一个被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时,许多城市幼儿园开始了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然而与城市幼儿园相比,我国的许多农村幼儿园却依然由于受到生源、师资、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被动采取混龄编班的组织形式。本研究试图深入实践中去调查处于这种被动局面中的农村学前混龄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可行性建议。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意义仅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空间等资源来缓解客观问题,而未能实现对混龄班中幼儿不同能力和经验的有效使用并促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利益的最大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教育者对混龄教育缺乏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二)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目标制定未能突破传统同龄教育模式的限制;(三)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内容选择缺乏适宜性:(四)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同龄化”倾向;(五)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评价理念滞后;(六)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缺乏有力的师资支持。
鉴于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现状以及混龄教育的自身特点,本研究对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理念革新、混龄教育的目标制定、混龄教育的内容选择、混龄教育的实施、混龄教育的评价理念以及混龄教育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