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修饰酞菁的合成、光谱性质与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成像与光动力治疗以其非离子低能量辐射、高敏感性、无创性或微创性、副作用小等优势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学成像与光动力治疗的关键因素都是光敏剂,因此合成新型的光敏剂,研究光敏剂的构效关系可以推动光学成像与光动力治疗的发展。本文在评述光学成像与光动力治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多年研究经验,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半乳糖取代酞菁化合物。并围绕此类化合物的合成、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光动力灭活肿瘤细胞能力与近红外活体成像展开研究,其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4-硝基邻苯二甲腈和1,2:3,4-O-双异丙叉-α-D-半乳糖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4-糖取代邻苯二甲腈,以4-糖取代邻苯二甲腈和无水氯化锌为原料,通过概率缩合法合成了四种糖酞菁,并对每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由于半乳糖的引入,使酞菁的溶解性大大增加,并且随着半乳糖取代基个数的增加,其水溶性逐渐增强,四个半乳糖取代的酞菁,可以在水中较好的溶解。2、测定了四种糖酞菁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四种糖酞菁的紫外吸收最大波长在680nm左右,荧光发射波长在690nm左右,这符合作为光敏剂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在近红外区(600~900nm)的要求;测定了四种糖酞菁的荧光量子产率,其值都大于0.2;四种糖酞菁的光漂白实验结果显示,它们既具有一定的光稳定性,以用于光动力治疗和近红外荧光成像,又不会对正常组织造成太大的损伤。3、使用MTT染色法对四种糖酞菁进行了光动力学抗肿瘤的体外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T3,T4对胃癌HGC-27没有暗毒性,且在光照后显示了显著的细胞毒作用抑制率在2.5μmol/L浓度组抑制率达到了90%以上。化合物T1具有暗毒性,且光毒性也很强,T2在浓度为1.25-5μmol/L时光照后显示了显著的细胞毒作用抑制率达到了80%以上。另外,4种糖酞菁对黑色素瘤A375、肺癌A549及肝癌HepG-2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肝癌肿瘤裸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活体成像系统(Kodak invivo FX)对化合物T4进行了荧光活体成像,结果表明,1小时肿瘤部位及肝、肾等其它组织均有一定的荧光,3小时后随着探针的代谢肿瘤部位荧光达到最强,12小时肿瘤部位采集的荧光逐渐减弱。
其他文献
We present a new adaptive subsample Explicit time delay estimator(ETDE) that is well suitable for determining and tracking the large-range time-varying delay be
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思想能够对我们当前的文化再造有何借鉴呢?从本体论上来说,事物是否可以无限分割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中西在本体论上的不同路向
棉花的落蕾落铃问题,是棉花增产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蕾铃脱落的原因,除对高温、干旱、雨水过多、光线不足等外界因素以外,对内在的生理原因研究,国内已有很多报道。金
近年来,因为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如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纤维等具有基础的科学研究和潜在的技术应用而吸引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兴趣,并且在催化、传感技术、过滤以及医学等领域得到了
本文根据1961—1962二年试验结果,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水群体结构,即“少苗促进分蘖”、“中苗促进分蘖”、“多苗控制分蘖”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丰产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
一 遗传资源对现代科学育种的影响所谓遗传资源,或称种质资源,即指决定生物各种性状、特征的核内和核外的基因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由于基因资源往往来自特定的品种(本地和外
近日,一本名为《空降钓鱼台》(台湾称钓鱼岛为钓鱼台)的小说在台湾引发巨大关注。小说中既有两岸为钓鱼岛与日本开战的虚构内容,也有一批台湾勇士准备空降钓鱼岛的史实。当年
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俗称海虹,属软体动物门,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浙江等省沿海。紫贻贝资源丰富,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素有“海洋鸡蛋”之称,并且紫贻贝多糖具有抗凝血、抗肿瘤、免疫功能调节等生物活性。本文以来源于青岛湖岛海域的紫贻贝为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得到紫贻贝粗多糖,对它们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采用凝胶渗透和阴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两步纯化
高光效育种是培育高产品种的新途径.自六十年代的中后期发现了植物的光呼吸作用和四碳二羧酸途径以来,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在“株型育种”的基础上,进而发展到生理功能上的高
Schwartz和Beckman曾分别在玉米杂种胚乳的酯酶、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同工酶中发现过杂种酶的存在,即杂种中除具两亲本酶带外,还在两亲本酶带的中间位置出现新的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