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常态,广大干部承担的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任务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对干部的督查、考核、问责日益严格,甚至过度泛滥,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压,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愿干事、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敢干事的问题倾向,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也影响了党和国家机关及干部群体的形象,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形势下,如何激励干部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履职尽责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干部队伍建设的重难点,其中干部队伍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建设也成为干部人事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全省人口第一大市和全国5个千万人口地级市之一,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阜阳市先后发生了王怀忠、肖作新、大头娃娃毒奶粉、李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政治事件,阜阳市的对外形象一度蒙上灰尘。当前,相较于皖南城市,阜阳市的干部工资福利低、提拔晋升慢,工作任务重,易被外界有色眼镜看待,干部队伍中难免存在着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的问题。因此,本论文选取安徽省阜阳市为研究视角,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相关理论研究综述,针对阜阳市情、干部队伍概况,直面当前阜阳市干部担当作为问题表现,指出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综合运用需要层次理论、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及双因素理论,提出了建立健全激励认知、薪酬福利、选拔晋升、学习历练、正向激励等一系列机制,特别是创新地提出了在精准适用容错纠错机制的原则、情形和程序及后续管理方面清晰的界定和操作方式,建立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建立“一把手”用人提级监管制,以及建议将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纳入地区津补贴发放幅度的考虑因素。通过综合施策,持之以恒,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履职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塑阜阳市干部队伍的形象和发展信心,保障全面小康、实力阜阳城市建设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