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与悔改——奥古斯丁《忏悔录》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ps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至善至美的象征,上帝以自身为模本创造出分有了他的美善的世间万物,因此世间万物也都是美善的,亚当和夏娃也不例外。但令神不解的是亚当和夏娃在没有上帝看护的情况下犯下了滔天大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奥古斯丁认为这与上帝赋予人的一种有限能力有关,这种有限能力就是“自由意志”。但自由意志并不等于就是罪,人之所以会犯罪是由于人误用了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人的意志在受到限制和奴役的情况下,不爱至善而爱次要的善,狂妄地想和神一样,正是这一狂妄的想法导致了自身的堕落和后代的罪性,好在这种罪还可以获得赎救。   从宗教学的意义上来说,人仅凭自身的能力得到获救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可笑的,那么谁能拯救已经堕落的人类?奥古斯丁认为只有上帝(神)可以拯救堕落的人类。若人要想获救,就必须遵循一个条件,即要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坦诚的忏悔。通过忏悔将内心世界的情感推向外界,透过忏悔,人留下语言以及对自己荒谬苦难和苦恼的体验,并借此体验暗示人在上帝面前的真正地位。在“神圣”的呼唤中,愿意为赎罪付出艰辛的努力,接受恩典,遵照信仰生活,克服“双重意志”带给人的矛盾的生存状态,最终踏上归往天乡的道路,真正实现“灵”与“肉”的平和状态,缓解人的焦虑与不安的状态,获得不朽和造就永恒。   尽管理性哲学家对基督教关于罪的教义提出质疑,但并未放弃对罪恶问题的神话解释。罪恶问题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依然如故地困扰着人的生存,也困扰着人的理性。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罪恶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只不过任何关于罪恶的理论皆披上了现代性的外衣。现代性以理性化与世俗化为旨归,摧毁了对原罪神话解释。亚当堕落的神话在警醒人的现代沉沦,保罗指责人是世界的奴隶,警醒人们不敢决断自己的真实存在,逃避责任,任由环境处置人生的现实态度,人们生活在既不稳靠又没有精神把握,同时又被物所役使,还自傲地在遗忘上帝恩典中痛苦的决断着,这可能就是神人永远存在距离的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道德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而其所关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还是来源于现实的伦理生活,以现实的伦理生活为基础。《易传》是人的理性发展和彰显的产物,是人们对现实生活
具备虚拟惯性的变速风电机组可改善系统频率稳定性,但发电系统的功角暂态稳定也会因可控惯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改变。该文首先推导两端接入风电的互联两区域电网的数学模型,并
当牛顿创造了绝对坐标限定了宇宙的发生方式后,当康德划定了认识者和物自体的绝对界限后,我们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意外。自由只能在梦境之中。幸好理性没有让人类在目的论的枷锁
康德哲学中有关“休谟问题”和“范畴理论”的背景是对因果关系的确然性的怀疑,康德通过他“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因果关系的一种先验本质还原,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问题
共存与融合乃是中国宗教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国宗教最为本质的历史结构取向。因此,要把握中国宗教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未来走向,要在中国宗教的事实基础上推动“现代宗教学”
学位
本文以人的需要为理论切入点,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进行哲学分析。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人的需要是人们在实践基础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来说,人类认识自然与认识自我是同一的。人类怎样认识自然,就会怎样理解自我;怎样理解自我,就会怎样认识自然。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从哲学上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