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现代化学的建立是对西方科学引进、消化、吸收并本土化发展的结果。在引进西方科学时,中国学者首先遇到了翻译西文科学名词的困难。因而,科学本土化的基本工作要“在文字语言上”、“从考订名词术语着手”,化学元素名称是化学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术语,是构建化学学科的基础。由于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在翻译时,不仅只是考虑每一个化学名词,而且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翻译化学元素术语时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要建立一套翻译的规则,以便充分表达化学术语的个别性和整体性。因此,为化学元素定名首当其冲地成为近代化学传入中国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分两个部分对近现代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生成过程进行考察:第一部分:梳理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的历史进程。第一章,考察晚清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生成情况。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开始只是零星的基本知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化学知识成批地引入中国,与此同步,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命名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翻译了大量化学元素名词,基本确立了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命名方案。当时,对此项工作进行组织的主要是教会和官办机构,做出贡献的亦主要是来华传教士和士大夫。第二章,考察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生成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民营翻译、出版机构蜂起,成为化学元素翻译、审定的组织者,而归国化学留学生成为翻译、审定化学元素名称的主体。进入民国时期,化学元素继续引进,化学学科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统一化学元素中文名称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官方机构和科学社团起到重要作用。而1932年国立编译馆组织召开的化学讨论会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之后,关于化学元素名称之争渐趋平息。第三章,对晚清、民国两个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审定工作做了简要的回顾与对比。第二部分:从文化的角度对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生成史进行考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生成,既是中国接受先进化学,与世界接轨的过程,更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第四章,笔者首先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晚近化学元素生成的历史进程作了考察,归纳出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的一些特点;并对参与化学元素名称统一审定工作的化学家群体的各种背景做了分析。第五章,对化学元素名称的生成做了文化语言学的考察,对化学元素由西文到中文转换的过程中文化信息的缺失、化学元素新字生成的文化心理因素、语言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时人对化学元素新造字使用的争论做了回顾和讨论。第六章,主要讨论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生成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它促进了化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具有汉文化特色化学观的形成,使化学文化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化学元素新名词成为新的语言工具,增进了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化学文化形成后必然要对其他思想领域进行渗透,本文首先选取科学小说作为考察的对象,并探讨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融合。通过对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的过程进行的历史与文化考察,可以梳理出化学元素名称演化的历史脉络,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曲折历程,揭示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对化学本土化的关键作用,同时探寻这一历史过程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最后得出几点结论:1.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2.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3.历经百年而形成的化学元素命名原则具有极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