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抑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显著而持久的精神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WHO统计报告显示从2005-2015的十年间抑郁症发病率增加了 18.4%,2018年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人,抑郁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失眠是抑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抑郁和失眠共病率高,共病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目前临床上以单胺能为代表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不良反应相对较高,临床上患者依从性差,治疗后易出现残留症状、复发率相对较高,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进一步明确抑郁和失眠共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开发单胺能以外的药物应用于抑郁和失眠共病显得极为重要。抑郁和失眠的疾病发生的显著关联可能具有独特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作出了大量的假设和研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抑郁和失眠的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IL-6、IL-2、TNF水平升高,同时研究表明失眠患者IL-6和TNF水平同样也会升高,荷兰学者研究显示抑郁的严重程度与炎性细胞因子IL-6水平成正相关,同时抑郁患者的失眠症状与炎性标记物相关。大量研究证明抗氧化剂可改善抑郁症状。艾地苯醌作为ETC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地苯醌能够促进ATP生成、改善细胞代谢,同时艾地苯醌能够有效地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神经递质代谢的作用。研究目的:1.回顾国内外近几年开展的关于抑郁与失眠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分析艾地苯醌治疗抑郁伴失眠的药理机制。2.将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病人,观察其对于抑郁症状、失眠症状的改善情况,为抑郁失眠共病的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6名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3人和观察组103人,经系统全面的临床诊断评估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艾地苯醌(30mg/次,每日3次)治疗,两组患者均于用药前、用药3个月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HAMA、HAMD、PSQI得分,两组的组内样本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可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HAMA、HAMD、PSQI评分,两组的组间样本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观察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症状。结论:回顾文献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造成HPA轴紊乱糖皮质激素异常分泌、导致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等方式在抑郁和失眠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艾地苯醌作为抗氧化剂与抗抑郁药物联用治疗抑郁伴失眠患者与只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对照实验,证明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用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失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