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发生的因素,观察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血清肌酐(Creatinine,Cr)、尿酸(Uric Acid,UA)、性别、年龄、吸烟史等因素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影响及其对慢血流发生发展的临床预测价值,探究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胱抑素C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可能的机制。方法: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4月期间因胸痛症状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计389人,根据造影结果将他们分为3组,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者共138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造影正常者共156例为造影正常组,造影提示任一血管狭窄程度20%-50%者共95例为轻度狭窄组。搜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入院后的相关检验、检查数据,测定其血清胱抑素C、尿酸、肌酐浓度,观察三组患者胱抑素C、尿酸、肌酐等检验结果水平,所得结果去除其中的极端值,取各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定三组之间相关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研究各个因素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1、冠状动脉慢血流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及轻度狭窄组(58.70%),而年龄(58.986±9.497)、肌酐水平(65.647±19.384)显著低于正常组(35.90%;61.705±8.562;77.083±65.918,P值均小于0.05)及轻度狭窄组(57.89%;63.537±9.560;79.211±22.644,P值均小于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患者胱抑素C水平(0.872±0.179)尿酸水平(322.485±88.498)及吸烟史比例(37.68%)显著高于正常组(0.815±0.172;297.357±82.452;22.44%,P值均小于0.05)、低于轻度狭窄组(0.881±0.179;325.221±80.180;69.64%,P值均小于0.05)。性别、年龄、胱抑素C水平、肌酐水平这4个因素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胱抑素C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而尿酸、有无吸烟史与是否慢血流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2、在慢血流患者组中,左前降支(LAD)血管出现比例最高(75.36%),左回旋支(LCX)次之(68.12%),右冠状动脉(RCA)血管出现比例最低(23.91%);3、在慢血流组中,慢血流血管数=1的例数为56(40.58%),慢血流血管数=2的例数为49(35.51%),慢血流血管数=3的例数为33(23.91%)。发生慢血流血管数不同的人群中,性别比例、年龄、血清胱抑素C水平、尿酸水平、肌酐水平、有吸烟史人群比例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男性、低龄、胱抑素C水平升高等均可能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造影正常组,低于轻度狭窄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预测及诊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三支血管中,前降支(LAD)发生慢血流的频率最高(75.36%),回旋支(LCX)发生慢血流的频率低于LAD(68.12%),右冠状动脉(RCA)出现慢血流现象的频率最低(23.91%)。3.在一支血管与多支血管受累的患者之间,其一般情况及血清学检验结果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