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黑斑病是由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所致,在我国梨主产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对该病病原菌种类的系统鉴定,也未见从梨黑斑病病原菌分离出真菌病毒的报道。本研究从我国梨主产区大量采集黑斑病病样,进行病原真菌分离和形态与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从SCFS-3菌株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真菌病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我国重庆、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甘肃、浙江、吉林和山东共9省市采集梨黑斑病病样,分离得到300个链格孢菌株。形态观察结果显示,这些菌株的分生孢子链长度及分支数有异,可分为四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类型Ⅰ72.6%、类型Ⅱ16.7%、类型Ⅲ6%,类型Ⅳ4.7%。分子鉴定结果显示,rDNA-ITS与GAPDH基因很难鉴定到种,CAD和Alta基因可鉴定出A.gaisen与A.longpies,对128个菌株的ATPase基因鉴定,其中56个菌株鉴定出6个种,分别为A.malvae(2个菌株)、A.longpies(3个菌株)、A.citrimacularis(18个菌株)、A.tenuissima(8个菌株)、A.herbiphorbicola(4个菌株)、A.dumosa个(18个菌株),其余72个菌株很难鉴定到种,其中,A.malvae、A.longpies、A.citrimacularis、A.herbiphorbicola和A.dumosa首次在梨树黑斑病样品上分离得到。215个菌株接种于丰水梨离体叶片,结果显示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强致病菌株占48%、中等致病菌株22%、弱致病菌株30%。从来源于四川成都的SCFS-3菌株中分离到一种新的dsRNA病毒,可能为Botybirnaviridae的一个新成员,暂命名为Alternaria botybirnavirus 1(ABRV1)。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BRV1与已报道的SsBRV1和BpRV1亲缘关系最近。ABRV1可通过分生孢子垂直传播,后代菌株带毒率达94%。ABRV1可经水平传播到SCFS-50菌株中,使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经电镜观察,ABRV1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40 nm。病毒粒子裂解出的和从菌丝中提取到的dsRNA1、dsRNA2的大小一致。SDS-PAGE电泳表明,从病毒粒子可检测到三条结构蛋白条带,其大小分别为,80KDa(P80)、70KDa(P70)和60KDa(P60),P80与P70均由ORF2编码,P60由ORF1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