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穴对阳虚内寒型痛经患者脾、肾经体表温度以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 units,MBPU)的影响,同时结合临床疗效,探讨三阴交穴的归经、及痛经与脾、肾经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部分试验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17例月经规律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和34例阳虚内寒型痛经患者为痛经组。分别观察自然状态下行经期、经前期两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和MBPU比较情况和艾灸对两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和MBPU的影响,以及痛经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痛经症状积分的改变情况和痛经与脾、肾经的相关性,最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行经期两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和MBPU比较(1)行经期自然状态下,痛经组脾经体表温度有低于正常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痛经组肾经体表温度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经期自然状态下,痛经组脾经MBPU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组肾经MBPU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前期两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和MBPU比较(1)经前期自然状态下,痛经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均有低于正常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经前期自然状态下,痛经组脾经MBPU有低于正常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痛经组肾经MBPU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艾灸对两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和MBPU的影响(1)艾灸对两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和MBPU的即刻效应观察1)艾灸对两组脾、肾经体表温度即刻效应观察(1)正常组艾灸30min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经体表温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经体表温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痛经组艾灸30min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经体表温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经体表温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艾灸对两组脾、肾经MBPU即刻效应观察(1)正常组艾灸30min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肾经MBPU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2)痛经组艾灸30min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经MBPU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经MBPU有升高趋势,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2)艾灸对两组行经期脾、肾经温度和MBPU的改善效应1)艾灸对两组行经期脾、肾经温度的改善情况(1)正常组艾灸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肾经体表温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痛经组艾灸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肾经体表温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艾灸对两组脾、肾经MBPU的改善情况(1)正常组艾灸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肾经MBPU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痛经组艾灸后,与自身艾灸前相比,脾经MBPU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经MBPU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痛经疗效和相关性分析情况(1)三阴交治疗阳虚内寒型痛经的疗效1)VAS评分:与治疗前一个周期相比,痛经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而与治疗前相比,经治疗后痛经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痛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一个月经周期相比,痛经组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而与治疗前相比,经治疗后痛经组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经治疗后,小腹疼痛明显改善,有效率为71%,痛经症状明显好转,有效率为45%。(2)痛经与脾、肾经的相关性1)治疗前,痛经VAS评分和脾、肾经体表温度、脾、肾经MBPU无明显相关关系。2)治疗后,痛经VAS评分和脾经MBPU呈负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痛经VAS评分与脾经体表温度、肾经体表温度、肾经MBPU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1.自然状态下,阳虚内寒型痛经患者肾经的体表温度和MBPU均低于健康志愿者,在行经期表现更为明显。2.艾灸三阴交穴能改善脾、肾两经的的体表温度和MBPU,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三阴交穴对脾、肾经的调控作用,但对脾经的调控更为显著,可为三阴交穴为脾、肾经交会穴,以及归经提供一定的佐证。3.艾灸三阴交穴能有效缓解阳虚内寒型痛经患者小腹疼痛程度,能改善其痛经的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