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科学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作为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思想观念落实到行动中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是当前教育的热点。国内外众多教育研究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作为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化形式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诱思点下,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素养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等方法。首先,通过科学思维问卷了解高中生的科学思维水平,经分析发现,贵港市某高中1916班和1917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相当,故将1916班作为实验班,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授课,1917班作为对照班,采用常规方式教学。在本文中,笔者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两节内容作为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课例。教学实践后,对学生科学思维水平进行问卷后测调查,同时结合两个班三次后测成绩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第一,通过对后测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班科学思维问卷中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五个维度的平均分为23.51、20.90、16.76、21.86、13.70,对照班为21.69、19.08、15.13、20.90、13.44,实验班与对照班所得分值均高于前测水平。第二,在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问卷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实验班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三个维度的显著性分别为0.034、0.015、0.006,即P值小于0.05,表现出显著性。第三,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班,第一次后测两班平均分差值为1.12分,第二次为1.71分,第三次为3.09分,且在第三次后测中两班学习成绩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值为0.039。综合实践研究结果,笔者总结出两点结论:第一,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科学思维的五个维度水平均有所提升,且对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能力效果更显著。第二,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据研究结果提出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对今后教学的建议:(1)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2)教师要注重诱思点的创设。(3)拓宽教学内容范围,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