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时代文本文学审美教育价值探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人们欣赏和享受的对象。所有的艺术,包括文学,都追求美,因而文学本质上具有审美性。但自从人们进入影像时代,文学的审美体验就开始变质了。人们更加倾向于观看影像文本,传统的文本文学阅读逐渐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淡出,开始边缘化。而且有些学者以影像文本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为由,主张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把影像文本等同于文本文学使用。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和对比了文本文学的审美体验与影像文学的审美体验,并通过此分析,论证了现时代文本文学阅读的审美教育价值与意义所在。为了研究文学的审美体验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审美教育与审美体验的关系,整理了审美体验的概念,提出审美体验的三大特征,并把“想像”,“情感体验”,“价值判断”规定为叙事文学的审美体验三要素。在欣赏文学时,读者通常通过想像勾画出自己的作品世界,投入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经历诸多事件,解决诸多问题,同时与人物形象‘交流’‘对话’,在这过程中读者不知不觉与人物形象,作者讨论人生价值,反思自我,提升自我。按照叙事文学审美体验三要素,本文比较分析了文本文学与影像文本的审美体验。本文选择了余华的小说“活着”,张艺谋的小说改编电影“活着”,朱正的小说改编连续剧“福贵”作为研究作品。以湖南C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搜集了读后感,进行问卷调查。在想像方面,读小说的学生比看电影或电视剧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高层次的想像(再现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而不是仅局限于联想状态。在情感体验方面,小说比电影和电视剧更能有效地传达人物情感,而在价值判断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比较、分析了学生分别在文本文学阅读和影像文本观看时的不同审美体验反应,并基于此分析结果,论述了文本文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和感受能力)的影响,同时得出影像文本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局限性的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在文学教育中影像文本始终要处于辅助教学地位,不能代替文本文学使用,同时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文本文学阅读,提升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释奠作为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由来已久,三代时尽管祭奠对象还未固定,但礼行于学的学礼性质已十分明显。汉代以来因儒家思想的不断上升,孔子渐成奉祀对象。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
在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宽,计算机成为重要的管理工具,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在社会进步极速的今天,政府机
目前,电子产品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朝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同时对封装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维立体的封装结构在空间占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刚挠结合板技术发
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将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利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生产运营的重要载体。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位居中游,但发展速度进步显著。2010年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技术在测控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典型的物联网测控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测控系统的
媒介变迁与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变迁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媒介变迁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二者互动发展。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产生于公元前,历经口语传播、印刷传播
残疾是人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残疾人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底层之底层、边缘之边缘。在中外文学史上,一直不乏对残疾现象的描写。不论是对残疾人形象的塑造,对残疾人性格、命运
乡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透过它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村变迁的历史轨迹。在中国农村的变迁过程中有两次改革是其发展的转折点,分别是十七年时期的农业合作化
冰心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受西方思想与“五四”精神的共同影响,她试图摆脱封建意识的束缚。与同一时期文坛中所表现的凄风苦雨的特点不同,她以清新的语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出现在文坛,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学风景线。《民族文学》自1981年创刊至2010年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