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训练期是最重要的能量储备阶段,也是技术改进,完善的重要时期,高原训练的好坏决定着来年比赛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近年来,天津市公路自行车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方面不断创新,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竞技水平。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发、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完成论文,通过对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主力运动员为期18周高原训练进行分析,了解运动员训练安排,专项负荷,监控指标等的变化,分析高原训练方法与手段特点,探究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负荷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与训练负荷结构之间的关系。来完善我国自行车项目训练体系的内容。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高原训练安排以技能与体能保持同步化训练、训练计划保持弹性、准备活动专门化、力量训练专项化、注重精细技术动作的训练以及注重战术执行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特征。(2)从专项骑行负荷来看,第一阶段低强度和次中等强度训练负荷最多,本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通过低强度的训练负荷提高运动员血液的氧化流量以及线粒体的有氧供能能力,为第二阶段的大负荷训练打下基础。大强度训练课未涉及,安排少量的次大强度训练课。综合本阶段的负荷强度特征可以总结为表现出一种“两极化”趋势的负荷强度特征。(3)第二阶段本阶段次中等强度和中等强度训练负荷最多,本阶段以提升运动员的竞技强度为主,在第一阶段的良好基础下,实现竞技能力的快速转换。为下高原后的赛前训练打下基础。通过大强度训练课加速腿部肌肉的适应性变化,获得快速动员快肌纤维的能力。本阶段的训练还是突出了传统的乳酸阈训练模式的训练,以乳酸阈强度的训练提升运动员最大有氧供能能力。(4)从各监控指标来看,Hb第一阶段呈由低到高再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呈现出先平稳后下降在提高的变化趋势。本研究第一阶段运动员CK变化出现了两个高峰期,分别在第三周与第八周,基本随着负荷强度的加强而升高。第二阶段CK值较第一阶段明显升高,并且出现一个高峰期。心率监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心率可用于高原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