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后现代社会人类价值取向的转换以及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本论文提出了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Post Organic Architecture,简称POA)的概念,初步确立了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形式特征的基本框架。通过运用案例分析、系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建筑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其源于自然真实的内在形式规律,总结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形式特征。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一是有机建筑观发展脉络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哲学层面的研究;二是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形式特征研究;三是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案例分析。哲学的发展,人类思维方式的整体性转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世界转向一个多元的时代,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一个更加复杂紧密的起点,同时对建筑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多种建筑风格层叠交错编织成了网络,论文从各种流行术语——可持续、生态、绿色、地域等的背后捕捉一条有意义的线索,来重新提倡有机建筑思想,从不同层面来阐述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的历史背景。在自然层面上,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深层次和谐关系;在文化层面上,探讨建筑与人文环境的转换与协调;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建筑与营建技术、地方材料的有机构成方法。强调人与自然、整体与局部、地方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引入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理论,探讨其形式的转换构成规律,建构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形式的基本框架。论文针对后工业时代的特点,以发现和总结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的形式特征为目标,从建筑环境、建筑功能、外部形体、空间形态、结构形式和建筑技术六个方面着手,通过对西方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分别提取了地貌融合性特征、建筑覆土性特征、建筑原生态性特征;基本功能、环境功能征、文化功能统一性特征;建筑形体的生物形态化特征、表皮曲面、不规则化特征、四维连续性和整体性特征;空间的仿生性、流动性、人性化特征;结构的仿生性特征、结构的非线性特征和材料生态性、有机性特征。以形式特征研究为切入点,对现代、后现代建筑的再度审视,探索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形式的特征。摒弃当今中国拿来主义的建筑现状,抓住设计的本质,重新探讨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对于“人”的关注,从而倡导新的结合自然场景和人文地脉的有机主义建筑,为找到符合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的发展起到铺垫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