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和麦蛾 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是重要的储粮害虫,会对粮食造成多种危害,包括明显的重量损失以及严重的品质下降等。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了环境安全问题和害虫抗药性上升,因此在防治储粮害虫方面,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物源农药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滤纸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重要储粮害虫米象、麦蛾的触杀活性,用拌粮法测定了两种生物源药剂对米象和麦蛾的毒杀活性,根据毒力测定结果,研究不同处理剂量和时间对两种储粮害虫三种代谢酶系活性的变化,以探讨两种药剂对试虫毒杀作用的生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生物源药剂对储粮害虫的触杀作用分别设置5.66、11.32、22.64、45.28、90.56 μg/cm2五个处理剂量,采用滤纸药膜法来测定两种药剂对米象成虫、麦蛾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麦蛾幼虫均有较强的触杀效果,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害虫的校正死亡率也逐渐增加,触杀效果显著增强。处理时间越长,触杀效果越好,触杀时间从24 h延长到72 h后,蛇床子素的校正死亡率由55.6%增加到70.0%,乙基多杀菌素的效果由65.5%增加到74.5%,乙基多杀菌素的防效要略高于蛇床子素。两种药剂对米象成虫有极强的触杀效果,随着处理时间和剂量的增加,校正死亡率逐步增加,高剂量处理24 h到72 h,蛇床子素的效果由67.8%提高到78.4%,乙基多杀菌素对米象的防效由74.5%增加到86.7%。触杀毒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过72 h药剂处理,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麦蛾幼虫的LD50分别为31.17、26.85μg/cm2;两种药剂对米象成虫的LD50分别为22.95、18.13μg/cm2,显示两种生物源药剂对米象成虫、麦蛾幼虫均有较强的触杀作用。2两种生物源药剂对储粮害虫的毒杀作用分别设计了 0.25、0.5、1、2、4 mg/kg 5个处理剂量,采用拌粮法测定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米象成虫、麦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米象和麦蛾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且两种药剂的毒杀效果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强。用4 mg/kg处理15 d后,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麦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2%和89%;对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乙基多杀菌素对两种试虫的毒杀效果要强于蛇床子素。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处理麦蛾幼虫15 d后的LD50分别为1.05、0.78 mg/kg,处理米象成虫15 d后的LD50分别为0.19、0.17 mg/kg,表明这两种药剂对米象、麦蛾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3两种生物源药剂对两种储粮害虫代谢酶活性的影响3.1两种药剂对两种储粮害虫体内代谢酶的剂量效应分别用0.25、0.5、1、2、4 mg/kg剂量的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拌粮法处理试虫,24 h时测定米象成虫和麦蛾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乙基多杀菌素对米象和麦蛾体内AChE活性表现出较强的诱导效果;对两种试虫体内GST和CarE活性呈现剂量效应,处理剂量越高,对酶活力抑制作用越强。(2)蛇床子素对两种试虫体内AChE和GST均表现出抑制效果;低剂量处理后,对米象CarE活性起诱导作用,对麦蛾CarE活性无明显影响,随着剂量升高均转为抑制效应。3.2两种药剂对两种储粮害虫体内代谢酶的时间效应分别用两种药剂的LD50剂量处理米象成虫和麦蛾幼虫,12、24、36、48、60、72 h检测AChE、GST、Car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在36h之前对试虫AChE呈促进作用,之后显现抑制作用且越来越强。72 h时,两种药剂均对试虫AChE抑制作用最强;乙基多杀菌素48 h对两种试虫GST活力抑制作用最大,72 h对两种试虫CarE活力抑制最强;蛇床子素60 h对两种试虫GST与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