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肩周炎的全称叫做肩关节周围炎症(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按照国外医学会给予的概念就是一类具有粘连特性的移动僵化的发生在上肢的盂肱关节部位的无菌炎症,在放射线的影像下可以只能看到肩关节骨量的减少变化而无其它病理现象;其炎症反应的结果是导致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疼痛症状,并且还会影响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平摆旋转运动。肩周炎的最重要治疗目标就是解决疼痛和治愈关节的僵化。西医目前对肩周炎的治疗手段有限,多以口服药物、局部痛点封闭或者局部麻醉等暂时止住疼痛的发作,但却避免不了其带来的诸多毒副反应,不过近现代新发展的康复运动疗法却也有可取之处。而我国传统的中医针灸的方对慢性疼痛的治疗历代有口皆碑、疗效斐然、技艺成熟而无不良作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单纯针刺组为对照组,肩三针配合温针灸组为治疗组,探讨肩三针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年6月~2014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白云分院和广州黄陂医院门诊就诊的肩周炎病人,总共60例,按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西医诊断标准根据《骨科诊断标准》制定,有设定一系列的纳入、排除、脱落和剔除标准。治疗开始后,以散寒祛湿,行气止痛为治则。治疗组做温针灸。选穴取“肩三针”穴。取穴标准为:①肩工针为肩峰下凹陷中(肩髓);肩Ⅱ针在肩Ⅰ前方两寸处;肩Ⅲ针在肩Ⅰ针后方两时处。针刺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在针刺穴位处以75%酒精消毒,选用苏州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0.30*25-50mm)。艾条选用南阳汉医义级有限责任公司汉医牌艾条。肩三针各穴均直刺1.5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将艾条剪为约2cm长,在一段用粗大锐器扎孔,用酒精棉球点燃后,将艾条有空一端插在穴位针尾之上,被灸腧穴皮肤表面覆盖一隔热纸层,以防止灼伤,待艾条燃尽,共灸2节艾条。留针30分钟。每日1刺。5次为一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对照组取穴与治疗组相同,本组只做单纯针刺,针刺方法同治疗组。每日1刺,5次为一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疗效评价量表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结合病情评价量表,包括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疼痛程度、怕冷程度等三个方面对肩周炎患者进行评价。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结果:1.两组疗效分析中,使用肩三针温针灸治疗30例患者,治愈19例,占63.3%,好转10例,占33.3%,未愈1例,占3.3%,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应用单纯针刺治疗30例患者,治愈11例,占36.6%,好转13例,占43.3%,未愈6例,占20.0%,治疗总有效率为73.0%。采用Ridit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得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合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可得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两组组间的疼痛程度评分(VAS)的差异。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得出治疗组治疗前的VAS评分为7.71±1.23,治疗后的VAS评分为1.62±0.33;对照组治疗前的VAS评分为7.24±3.61,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65±0.48。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肩三针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的肩部疼痛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照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单纯温针对肩周炎患者的肩部疼痛症状亦有较显著的缓解作用;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的VAS评分,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别不大,两组的可比性好;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对患者的肩部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有差异,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以得出,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均可对缓解肩周炎患者的肩部疼痛症状,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3.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的日常活动评分(ADL)的差异,比较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前的ADL评分为28.6±3.22,治疗后的ADL评分为13.81±3.14,对照组治疗前的ADL评分为27.2±2.66,治疗后的ADL评分为17.23±1.98。治疗组治疗前后的ADL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肩三针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组治疗前后的ADL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单纯温针对肩周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亦有显著改善作用;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的ADL评分,P>0.05,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治疗前日常活动评分差别不大,两组的可比性好;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ADL评分,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有差异,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得出,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4.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的怕冷程度评分的差异,比较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患者怕冷症状的改善作用。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前的怕冷程度评分为28.7±2.20,治疗后的怕冷程度评分为13.7±2.0,对照组治疗前的怕冷程度评分为28.53±3.37,治疗后的怕冷程度评分为19.4±2.4。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怕冷程度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肩三针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的怕冷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怕冷程度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肩三针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的怕冷症状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的怕冷程度评分,P>0.05,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表明两组治疗前怕冷程度评分差别不大,两组的可比性好;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怕冷程度评分,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对患者的怕冷症状的改善作用有差异,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得出,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这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怕冷症状,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5.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两组组间的压痛程度评分的差别,比较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患者局部压痛的改善作用。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前的压痛程度评分为29.11±1.87,治疗后的压痛程度评分为28.94±1.77,对照组治疗前的压痛程度评分为28.45±1.34,治疗后的压痛程度评分为18.20±1.21。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压痛程度评分比较得出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肩三针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的局部疼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压痛程度评分比较得出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肩三针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的局部疼痛症状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的压痛程度评分,P>0.05,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治疗前的压痛程度评分差别不大,两组的可比性好;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压痛程度评分,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均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局部疼痛症状,两组疗效无差异,即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针对改善肩周炎患者的局部疼痛症状疗效相当。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肩三针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法均对肩周炎有明确的疗效,两者均可作为肩周炎治疗手段的选择。温针配合围刺在临床疗效评定、疼痛程度评分、ADL评分、怕冷程度评分方面均优于单纯温针,在压痛程度评分上,两组疗效相当,说明肩三针温针灸在肩周炎的治疗上优于单纯针刺法,肩三针温针灸可以加强温针疗法在改善肩周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疼痛、怕冷、压痛等症状的作用。综上,温针结合围刺此种疗法是可行、安全、有效且易于被患者接受的疗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