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文学现场的一种历史考察——论《杂志》对张爱玲的影响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1987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出现了许多颇有学术份量的有关张爱玲的研究成果,但相对忽略了在现代出版业已经初具规模的上海租界的文化环境中,张爱玲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她所依存的新闻出版业,其中主要是期刊对她举足轻重的影响.该文正是在1943—1945年张爱玲的文学现场中,以《杂志》与张爱玲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考察《杂志》文化与商业并重的经营策略对张爱玲的走红、文艺观、美学风格的影响,来探寻张爱玲研究中的几个疑点问题.
其他文献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以其独特的人格显立于世。学术界对板桥的书画艺术研究成果颇丰,而对其人格及诗词创作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尝试从人格与文学创作关系入手,对板桥人格及
该文正是从汉英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分别以数词、颜色词、动物词、禁忌词语为例,对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词语的文化义进行分析,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
厉鹗是清代词坛堪当大家的人物,也是有清一代浙派词人的领军人物。一方面他继承了宋朝姜夔、张炎清空的词风,另一方面他对姜、张二人的清空风格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以清幽
英国学者普赖曾指出,词语和意象二者都是用作符号的.它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发挥符号的作用,其中没有哪一种类的符号使用可以还原到或依赖另一种类的符号使用.按照他的观点,语
《长生殿》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之作自问世起,便出现“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1)的盛况,虽然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