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小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滑膜长期的慢性炎症,逐渐增生形成血管翳,造成对软骨及骨关节的侵袭破坏,在晚期的时候会导致关节强直和畸形,并可伴有肌肉萎缩的出现,是造成患病人群劳动能力丧失和形成肢体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RA在我国发病率为0.2%-0.4%,给患者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RA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在目前阶段仍未能够完全清晰,多数观点认为是在基因易感性的基础上,由外源性致病因素诱发。因为发病机制的不明确,所以RA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上缺乏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现有的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有效但临床副作用较多。RA依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痹病、白虎厉节、骨痹、痛风等病症范畴。本病病位在体为肌肉、筋骨,在脏多累及肝肾,为本虚标实之症。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RA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预防关节结构受到损害及保持机体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可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项一方面旨在评价补肾通督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RA的临床疗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该药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OPG/RANKL/RANK系统及骨代谢的影响、对T细胞亚群免疫平衡的影响、对血脂代谢的调节以及改善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骨破坏的机制研究,力求通过临床病例及动物模型,从分子水平来揭示补肾通督胶囊延缓RA骨破坏及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本论文研究分为临床实验研究和基础实验研究二个部分。临床研究部分主要分为补肾通督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OPG/RANKL/RANK系统及骨代谢的影响,补肾通督胶囊对RA患者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补肾通督胶囊对RA患者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血脂代谢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五个部分。基础实验部分主要研究补肾通督胶囊缓解CIA大鼠骨破坏的作用机制,包括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踝关节TRAP染色的影响及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临床研究研究一补肾通督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及评价补肾通督胶囊对于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成功入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甙片,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病情变化、实验室指标等项目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86%,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SDAI、CDAI、DAS28、中医证候积分、TJC、SJC、PGA、EGA、休息痛、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20米步行时间、HAQ、 QOL、CRP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对于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研究二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OPG/RANKL/RANK系统及骨代谢的影响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OPG/RANKL/RANK系统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均服药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优势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BMD及采用ELISA法观察血清OPG、RANKL、M-CSF、PINP、BGP、BAP。结果:补肾通督胶囊可以使RA患者血清OPG、BGP显著升高(P<0.01), RANKL、 M-CSF、PINP、BAP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OPG、RANKL变化水平更为明显(P<0.05)及PINP、BAP、BGP变化水平更加显著(P<0.01)。在方面BMD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OPG/RANKL/RANK系统的及骨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研究三补肾通督胶囊对RA患者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TNF-α、IL-1β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均服药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hl/Th2及ELISA法观察血清IFN-γ、IL-4、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与各自组治疗前相比,Th1、Th1/Th2显著降低(P<0.01),Th2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Th2升高更为明显(P<0.01),对照组的Thl降低更为明显(P<0.01),Th1/Th2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相比,IFN-γ、TNF-α、IL-1β显著降低(P<0.01),IL-4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4升高更为明显(P<0.01),对照组IFN-γ、TNF-α降低更为明显(P<0.01),IL-1β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可以明显改善肾虚寒凝型RA患者Th1/Th2的比例失衡。研究四补肾通督胶囊对RA患者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血清IL-17A, TGF-β1、IL-10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均服药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及采用ELISA法观察血清IL-17A、TGF-β1、IL-1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相比,Th17及Th17/Treg显著降低(P<0.01), Treg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与各自组治疗前相比,IL-17A显著降低(P<0.01), TGF-β1、IL-10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TGF-β1与IL-10升高更加明显(P<0.01), IL-17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可以明显降低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降低血清IL-17A含量,而使血清TGF-β1、IL-10含量升高。研究五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血脂代谢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脂代谢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均服药1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血清LP、IL-6、血脂及血液动力学的情况。结果:补肾通督胶囊可以使肾虚寒凝型RA患者LP、IL-6、TC、LDL-C、血浆粘度、RE、TK显著降低(P<0.01), Apo-Al显著升高(P<0.01), HDL-C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P、RE变化水平更为明显(P<0.01), Apo-A1、HDL-C变化水平更为明显(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血脂代谢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实验研究研究六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踝关节TRAP染色的影响目的:研究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踝关节TRAP染色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R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此次实验将42只大鼠,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C)、模型组(M)、补肾通督胶囊的低剂量组(BSL)、中剂量组(BSM)、高剂量组(BSH)和雷公藤组(TG)。采用牛的Ⅱ型胶原蛋白加不完全弗氏佐剂经行造模,制作踝关节TRAP病理切片及评分。结果:补肾通督胶囊可以降低CIA大鼠踝关节TRAP切片的阳性反应、炎症和骨破坏程度(p<0.01)。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可以缓解CIA大鼠的骨破坏程度。研究七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目的:研究补肾通督胶囊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R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此次实验将42只大鼠,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C)、模型组(M)、补肾通督胶囊的低剂量组(BSL)、中剂量组(BSM)、高剂量组(BSH)和雷公藤组(TG)。采用牛的Ⅱ型胶原蛋白加不完全弗氏佐剂经行造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RANKL、OPG和M-CSF含量。结果:补肾通督胶囊可以降低RANKL和M-CSF的血清水平而提高OPG和OPG/RANKL的水平(p<0.01)。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对于OPG/RANKL/RANK系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