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火针与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比较,明确火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运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动物模型,观察火针治疗银屑病对皮损的病理改变,为火针治疗银屑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临床研究:纳入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点刺皮损,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卡泊三醇软膏(达力士)外搽,每日2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4、6周进行PASI及瘙痒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随访2个月。2.实验研究:将昆明小鼠24只背部去毛约2×2cm2裸露皮肤后单笼饲养。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模型组和模型治疗组于背部涂抹咪喹莫特(Imiquimod,IQM)30mg,每日1次,连续8天。空白组与空白治疗组于背部同等部位等量涂抹凡士林,每日1次,连续8天。空白治疗组和模型治疗组给予火针点刺背部皮损间隔距离0.2cm,每隔2日一次,8天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损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光镜下进行皮损区域组织病理观察,分析火针对银屑病样皮损的改变。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和80.6%,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观察时间点上的PA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瘙痒评分在治疗2、4、6周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两组患者未见复发加重,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2、经咪喹莫特乳膏造模后肉眼及镜下均表现出银屑病样皮损,镜下观察表皮典型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炎性浸润等病理表现;模型治疗组皮损红斑、鳞屑、浸润程度较模型组减轻,镜下观察角化不全、炎性浸润均减轻,棘层厚度较模型组变薄。结论:1.火针治疗有效,对瘙痒症状的改善优于卡泊三醇。2.同时火针能部分逆转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模型的病理改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