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孟学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ll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民国,孟学研究比之清代来说相对低落,主要表现在:没有大部头的著作问世。然而由于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关于孟学研究的论文却是数量颇丰。根据本人所见,1915年至1948年共发表孟学论文186篇,且这些论文并不仅仅是遵循传统学术路线的重新整理,而是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之后,对于孟子本人及《孟子》的重新研究,这一新变化使孟学在民国呈现出了别样的光彩,因此对于民国时期的孟学研究进行研究和梳理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其主要是对于文中“孟学”这一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从总体上把握孟学本身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发展意义。第二部分是传统视野下的孟学研究。这一部分主要对于民国时期仍以传统方法对孟学进行研究的著作进行几种分类整理研究,以厘清传统学术方法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轨迹。这一部分主要从孟子身世、《孟子》本书的考证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体现民国学术对于前代学术发展的继承和延续。第三部分为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这一部分为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主要从核心概念、篇章解读、孟子思想、孟子与诸子比较、孟子文学艺术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民国时期,各种西方哲学思想并行不悖,且现代学术分科已基本成型,因此对于孟学的研究已不同于前代,门类更为细致。本文正是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力图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背景之下,民国孟学在与西方思想的交融中所体现的不同于前代的独特光彩。第四部分为孟学研究与社会。在这一部分笔者力图突破就学术而学术的研究局限,将孟学研究与当时社会广阔背景联系在一起,力图厘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民国社会本身学术发展路向正像韦伯所说,其中工具理性部分日益凸显,学者更多的是希望能将所学用与社会,因此将这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第五部分为个案研究。本部分是在之前总体叙述基础上的补充,通过对一个代表性个案——马绍伯的《孟子学说底新评价》的解剖式研究,更为完整的体现民国孟学独特光彩。马绍伯的著作从一个方面来说是民国学术某种意义上的极致体现,其在抗战背景之下,将孟子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相比附,从而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尽管如此,本书还是对于孟子思想做了独特而新鲜的诠释。第六部分为对孟学的总结概括。通过对于民国孟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从解释学角度对于民国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整理,对于民国孟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首先是西学在孟学中的引入和运用;其次是对于孟子是科学的态度而不再是盲目崇信;再次是其中工具合理性的凸显。总体来看,民国孟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研究对象虽仍是传统经籍,然具体内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对民国孟学发展的研究,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整个民国学术的变化和发展,意义深远。
其他文献
唐代创建甲库,集中保管甲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就唐代甲历、甲库进行了一些研究。首先探究了唐代甲历的含义。在分析甲库建立的过程中,以甲库令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蒙古民族运动兴起,在中共的领导帮助下首先在张家口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随后,承德会议将东西蒙的自治运动统一在中共的领导之下,结束了东西蒙长达
京军是明朝军事上的核心力量,是明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军事支柱,承担着内卫京师、外出征战的重要职责。洪武、永乐时期,京军从形成到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战斗力与日俱增,明初
人类学的农民研究不只是关于宗族和家族形态成因的学理问题,也包括农民社会系统和全球化进程衔接的未来问题。 2004年以来,我在贵州东南苗族村寨郎德进行的持续田野作业中(2
“儒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儒士”作为政治和文化的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与政治的
清代样式雷档案是指清代样式雷家族收集的建筑图样、烫样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现存的样式雷档案包括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西等地修造的城市,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