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其发病年龄、病程、病情分期、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膜象及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等因素及指标有何关系,进而初步归纳出本病的证型分布的规律性,为UC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根据,供临床参考,并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1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归类后,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UC各证型分别与患者年龄、疾病的病程、病情分期、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下膜象及组织学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UC各个证型按出现频率如下: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血瘀肠络>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其中.青年人主要以大肠湿热、脾胃气虚为主,中年人主要以脾胃气虚为主,而老年人更多表现为脾肾阳虚。病程小于5年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与脾胃气虚证为主,5-10年者主要以脾肾阳虚证与脾胃气虚证为主,大于10年者主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病变主要侵犯直肠及直乙结肠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为主,左半结肠主要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胃气虚证为主,区域性结肠主要以血瘀肠络证为主,而全结肠则主要以血瘀肠络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初发型以大肠湿热为主,慢性复发型以脾胃气虚、大肠湿热以及血瘀肠络为主,慢性持续型以脾肾阳虚为主。轻度与中度以大肠湿热证与脾胃气虚证为主,重度以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及大肠湿热证为主。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内镜下黏膜象主要以充血水肿、病变弥漫分布为主不同的是,大肠湿热较突出表现为糜烂、溃疡以及脓性分泌物附着,脾胃气虚则以自发性出血为多见,脾肾阳虚者突出表现为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以及自发性出血,而血瘀肠络则更突出表现为肠腔狭窄、息肉等等。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Ⅰ级以大肠湿热证为主,Ⅱ级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主,Ⅲ级以脾肾阳虚证与血瘀肠络证为主。结论:本研究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病程、病情分期、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膜象及组织学活动严重程度分级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相关性能更好揭示了UC的证型分布规律,可供临床参考。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本虚和标实共同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所偏重。因此在UC的临床治疗中,应采取分期而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标本同治以及个体化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