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证治方的立方思路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言,字无择,宋代青田鹤溪人(今浙江青田县)。其治学严谨,提倡广览群书、由博返约。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为提出“三因学说”,代表性著作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三因方》为陈言的集方之作,在书中卷五的“五运时气民病证治”章节,收录了调治五运太过、不及之年常见症状10首方剂,本文统称其为“五运证治方”。21世纪以来,五运六气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防病治病方面独具特色。《三因方》收录的10首五运证治方,分别针对岁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因简易、有效而受到关注,成为五运六气理论指导方剂应用的代表之一,相关临床应用报导越来越多,但对其理论研究的探讨并不充分。本研究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时气民病证治中岁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五运证治方的主治和方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确五运证治方的立方思路为研究目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了解陈言及其生活的时代,明确五运证治方产生的学术背景,进而对五运证治方的来源和流传进行考证,对流传较广的收录五运证治方的医籍与《三因方》进行比较。接下来分别从五运太过、不及年的症状表现与五脏的关系,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五运证治方的分析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整理比较《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涉及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内容,以及《三因方》五运时气民病表现、五运证治方主治的文字内容,依据《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关于五脏“病”和“虚”的相关描述及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对所整理的症状表现进行分析,提炼各自内容所包含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特点。(2)整理《内经》五运与性味的相关内容,以及《内经》五味补泻理论的内容,明确五味、五运、五脏之间的学术关联。(3)检索整理10首五运证治方中全部药物的性味和功效,通过性味和功效分析,对五运证治方进行释义,探讨岁运太过不及、五脏虚实、五味补泻相关的调治思路。(4)分别对岁运太过之年的五运证治方、岁运不及之年的五运证治方、同一行岁运太过与岁运不及的五运证治方、某一行岁运太过与其所胜之行不及的五运证治方进行比较,探讨五运证治方的立方共性和用药差异。(5)检索五运证治方相关的医案,并以岁木不及之年的苁蓉牛膝汤为例,对公开报道的验案进行质量评估与经验分析,为五运证治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通过上述研究,初步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收载五运证治方的古代医籍涉及《三因方》《普济方》《运气易览》《古今医统大全》《东医宝鉴》《宋陈无择三因司天方》《内经运气病释》《内经药瀹》《运气证治歌诀》等。其中,《三因方》的成书年代最早,部分后世医书明确说明其对《三因方》的转载。对照各书所载内容发现,后世医书与陈言《三因方》存在体例内容、部分方名和药物的差异,后世医家对10首五运证治方的方义阐释也与《三因方》原书之义并未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简单以后世之书替代《三因方》原方原义。(2)通过整理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总结其病因病机和病位特点发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和《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对五运太过、不及症状表现的描述侧重不同,前者强调其常,后者强调其变,相应涉及的五脏也有区别。《三因方》“五运时气民病证”的内容取自《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的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五运证治方的主治内容总体来说少于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但添加有来自临床经验的其他症状,而其病因病机、病位等特点未超出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症状表现的病因病机、病位范围。(3)《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描述了五运太过、不及之年与五味的关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五味药食所宜可调治岁运之气太过或不及所致疾病表现。归纳《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可知,本脏味可补本脏,五味可依其功效对五脏产生影响,可依五脏苦欲补泻五脏。(4)通过对五运证治方的分析及对比发现,其立方体现了五运太过不及、五脏虚实、五味补泻密切联系的调治思路。五运证治方中岁运太过之方主要调治岁运之气太过所伤的五脏,而岁运不及之方调治岁运不及之气相应的五脏。某行岁运太过与其所胜之行岁运不及年的五运证治方调治同一五脏,且具有相同的基础药物,并随症状加减药物。(5)初步检索未发现五运证治方的古代应用医案,其原因可能与检索方法尚待完善有关,也可能与古代医家“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临证思路有关。对现代医案的研究以岁木不及之年的苁蓉牛膝汤为例,对公开报道的18则医案初步分析可见,病案的完整性评价较高,合理性、客观性评价尚存提升空间,选方经验多为依就诊时间按岁运年度选方,根据临床辨证或综合考虑岁运、六气或司天在泉者较少,重视清代成书的《三因司天方》、忽视或混淆《三因司天方》与宋代陈言《三因方》的现象亦较明显。综上,《三因方》五运证治方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仍存在较大拓展空间。因研究条件限制,本研究虽得到一些可喜的进展,仍属初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将继续探索。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并且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高发病率,CVD的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血流急性减少或完全中断,心肌出现持续性的缺血、缺氧,继而导
膝骨性关节炎的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全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身体超重人口的大量增加、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膝骨关节炎已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鉴于KOA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过程中的高度异质性,区分临床表型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虽然当前未发掘出最具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针对不同的KOA表型及症状
一、研究背景:腰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在20%-25%之间,腰痛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腰痛的患病率增加到45%以上。因此可以理解,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采用手术治疗腰痛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腰椎内固定术已成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能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疼痛的症状,但是随之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腰椎内固定术后持续的慢性疼痛是一个主要问题,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腰
西黄丸由牛黄(原方犀黄)、麝香、乳香、没药四味药物组成,首见于清代名医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具有和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散痈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蕴结所致的多种恶疾(如流注、乳岩、痰核、瘰疬、肺痈、小肠痈等)。现代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但分子机制有待阐明。复发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
研究背景和目的女性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已经得到证实。既往对冠心病研究和治疗的焦点和重点大多集中在心外膜的冠状动脉上,而忽视了心肌微血管的病变。临床上,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表现为心肌微血管功能障碍,已引起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极大关注,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心脏出现重构病理变化,心肌糖脂代谢也出现异常,心脏功能也发生改变,大鼠去卵巢后其心肌微血管是否发生了病理学改变进而影响
作为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疟疾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19年WHO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中显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疟原虫,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发病病例占病例总数的99.7%。可见,合理的解决疟疾问题,仍是人类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能够寄生于按蚊和脊椎动物中,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阶段称作红内期。红内期疟原虫主要以糖酵解作为主要
研究背景银屑病作为皮肤科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以红斑、鳞屑、瘙痒为特征表现,病理表现以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过度、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血管迂曲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由于其难治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本病已成为当今皮肤病领域重点攻克的难题。目前,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尚无定论,普遍认可的为免疫学说,即银屑病是多种细胞和炎症因子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性皮肤病,免疫细胞主要聚焦于角质形成细胞、Th17、Treg细胞。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降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增强疗效,克服耐药性等研究,以及多靶点的药物联合治疗方式和新的抗肿瘤机制的应用仍是肿瘤治疗的重点问题。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调节性死亡方式,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细胞内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通路和脂膜抗氧化系统失衡,致使过氧化脂质过度积聚,引起脂膜结构损伤和功能丧失,继而死亡。该死亡模式的发现引发生物界极大关注,并为肿瘤化疗药
目的:探究清宫正骨拔戳揉捻手法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时对于改善患者肘关节疼痛及功能的有效性。方法:1.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电力医院、丰盛医院就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2.试验组予以拔戳揉捻手法及嘱患者肘关节练功法,对照组予肘关节制动及外用扶他林治疗。3.在患者接受治疗前以及第2、4、6次治疗后,分别测量患者的VAS评分、H
莲(Nelumbo nuiifera Gaertn)为莲科(Nelumbonaceae)莲属(Nelumbo)的多年生药食两用兼具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莲的各组织器官均可入药且具有不同的药效,其中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和藕节等都是收入中国药典的中药。莲不同药用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文献报道其所含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各组织中均存在的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其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