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颈椎病发生几率大大提升,且逐渐大众化与年轻化。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的早期症型,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颈、肩、枕部不适,酸痛,胀麻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颈型颈椎病未进行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其它类型颈椎病,逐渐出现上肢放射痛、眩晕,甚至瘫痪等症状,严重损伤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在疾病早期治疗来缓解症状。本研究通过对比后溪穴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客观与科学地评价后溪穴运动针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真实疗效,确立疗效确切的、规范的临床针灸治疗方案,为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一种优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临床招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运用后溪穴运动针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定疗效,观察表采用视觉模拟法、简式疼痛量表、颈椎功能指数量表评价病情和红外热成像客观指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随时记录。收集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NDI评分、简化MPQ评分与红外热成像温差测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VAS评分与简化MPQ评分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疼痛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简化MPQ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采用的后溪穴运动针法在止痛上优于对照组采用的常规针刺方法。 3.两组患者NDI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ND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优于对照组。 4.红外热成像温差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红外热成像仪所测温差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而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均能降低颈肩部温差。治疗后两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在降低颈肩部温差方面无明显优势。 5.镇痛疗效:治疗组29例患者中,显效率62.07%(18/29),有效率34.48%(10/29),无效3.45%(1/29),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29例患者中,显效31.03%(9/29),有效62.07%(18/29),无效6.90%(2/29),总有效率93.10%。两组镇痛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X2=5.62,P=0.60>0.05,表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1.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取得肯定效果。 2.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在改善疼痛和颈椎功能疗效方面均能取得肯定效果。 3.后溪穴运动针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改善疼痛和颈椎功能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目的: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颈椎病发生几率大大提升,且逐渐大众化与年轻化。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的早期症型,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颈、肩、枕部不适,酸痛,胀麻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颈型颈椎病未进行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其它类型颈椎病,逐渐出现上肢放射痛、眩晕,甚至瘫痪等症状,严重损伤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在疾病早期治疗来缓解症状。本研究通过对比后溪穴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客观与科学地评价后溪穴运动针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真实疗效,确立疗效确切的、规范的临床针灸治疗方案,为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一种优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临床招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运用后溪穴运动针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定疗效,观察表采用视觉模拟法、简式疼痛量表、颈椎功能指数量表评价病情和红外热成像客观指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随时记录。收集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NDI评分、简化MPQ评分与红外热成像温差测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VAS评分与简化MPQ评分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疼痛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简化MPQ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采用的后溪穴运动针法在止痛上优于对照组采用的常规针刺方法。 3.两组患者NDI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ND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优于对照组。 4.红外热成像温差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红外热成像仪所测温差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而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均能降低颈肩部温差。治疗后两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后溪穴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在降低颈肩部温差方面无明显优势。 5.镇痛疗效:治疗组29例患者中,显效率62.07%(18/29),有效率34.48%(10/29),无效3.45%(1/29),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29例患者中,显效31.03%(9/29),有效62.07%(18/29),无效6.90%(2/29),总有效率93.10%。两组镇痛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X2=5.62,P=0.60>0.05,表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1.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取得肯定效果。 2.后溪穴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在改善疼痛和颈椎功能疗效方面均能取得肯定效果。 3.后溪穴运动针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改善疼痛和颈椎功能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