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CD3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对照子宫内膜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探讨三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方法:1.实验对象及分组:选取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60例(经病理证实为卵巢异位1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15例、子宫腺肌症15例、腹壁或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在位内膜组织15例和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非瘤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2.检测指标及方法:所有病例术前6个月内均无激素及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史。所有组织HE染色切片由病理学确诊,符合入选条件的组织蜡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MMP-10,VEGF蛋白及CD34的水平。采用KS400图象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和半定量测定。组织学评分(Histologic score,H-score)用∑pi表示MMP-10,VEGF及CD34的表达强度(即染色强度及显色率)。根据CD34在血管内皮中的表达计算组织血管的MVD值。3.统计学分析: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MP-10蛋白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表达显著增高,与在位和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在位内膜与对照内膜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VEGF在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与在位内膜和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在位内膜与对照内膜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CD34蛋白在异位内膜表达亦显著增高,与在位内膜和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MVD值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高于对照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异位和在位内膜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相关性分析:(1)在异位内膜中:MMP-10与VEGF无相关性(P=0.071>0.05,r=-0.235);MMP-10与CD34呈负相关性:(P=0.034<0.05,r=-0.274);VEGF与CD34无相关性:(P=0.743>0.05,r=-0.043);(2)在在位内膜中:MMP-10与VEGF无相关性:(P=0.483>0.05,r=0.196);MMP-10与CD34无相关性(P=0.954>0.05,r=-0.016);VEGF与CD34成正相关(P=0.049<0.05,r=0.517)。7.各异位症组异位内膜和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中MMP-10、VEGF和CD34的表达均增高但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1.MMP-10、VEGF及CD34在各组异位内膜组织中比在位和对照内膜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MMP-10、VEGF和微血管密度增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相关,进一步支持“在位内膜决定论”的观点。2.异位内膜组织中MVD值最高,在位子宫内膜MVD值不同于对照子宫内膜,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说明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具有较强的血管生成活性。3.在位内膜中VEGF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在异位子宫内膜组中MMP-10与CD34呈负相关性,提示它们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4.各异位症组异位内膜和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中MMP-10、VEGF和CD34的表达均增高但无显著差异,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在侵袭性方面发病机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