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商洛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材料,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分为室内和野外两部分:室内对丹参营养器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和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在商州区杨峪河丹参种植基地,对生育周期为2年的丹参的形态和生长发育、不同栽植密度及摘除花蕾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丹参生长中的特殊现象、生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 丹参茎、叶、根的形态和解剖结构观察。在茎叶中观察到丹参的表皮毛,在叶片中观察到丹参的气孔。丹参根的侧向生长旺盛。2. 丹参移栽后苗系与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移栽后的第一个营养生长期,苗系首先迅速生长、表现为植株高度和重量的迅速增加,而根系的快速生长期明显滞后于苗系。第二个营养生长期则以根系的快速生长为主。当抽薹开花以后,丹参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苗系的重量和高度都只有很少增加,根系生长也趋于平缓。种子成熟以后,由生殖生长转入第二个以根系生长为中心的营养生长阶段。确定商洛丹参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上旬。3. 不同的栽植密度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以20cm×25cm的栽植密度为最佳。在此密度下丹参的根产量以鲜重计可达1631Kg/亩,丹参素含量可达2.15%,丹参酮IIA含量可达0.42%。通过我们的试验,还证明了摘除花蕾可以明显提高丹参产量。4. 经观察,丹参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夏休眠现象,对植物本身而言,这是一种有益的生物学特性,是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表现,但为了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中应该加强田间管理,防止该现象发生。5. 丹参种子具有快速吸水的生物学特性,在10℃和25℃下,种子浸水10min后吸水量即可达到种子原重的4.5倍左右,至2h吸水量分别达到原重的 10.5和11.7倍。温度对种子吸水无明显的影响。丹参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实验室发芽条件下,采用滤纸床25℃时,一级丹参种子的发芽率为83%,混级种子的发芽率为74%。同时,实验还发现:预先冷冻、PEG-4000引发和GA3浸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丹参种子的发芽率;采用超声波处理和PEG引发技术可以使贮藏1年以上的陈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6. 通过对丹参开花习性、花粉形态、花粉活力、传粉方式等生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丹参的花粉活力在80%以上,授粉时间对丹参的结实率影响不大。丹参的自然杂交结实率为75.4%,自交结实率为46.16%,表明丹参为常异花授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