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恶性疟原虫14号染色体基因的新型裂殖子入侵关键蛋白发掘和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ccia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疟疾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原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过去的20年里,疟疾的防控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疟疾仍然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不断增强以及青蒿素耐药虫株的传播,使得疟疾疫苗的研制更为迫切。现有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多为采用血清学筛选的方法获得的高免疫原性蛋白质,但以这些抗原为基础制备的疟疾疫苗,临床保护性效果欠佳。强有力的疟疾疫苗的研发,需要对疟原虫抗原的免疫原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掘具有良好保护性效果的疫苗候选抗原。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步骤,而疟原虫的入侵需要依赖于入侵相关蛋白质,并且裂殖子表面蛋白质是红细胞内期虫体直接暴露于宿主循环的抗原,因此裂殖子入侵关键蛋白是疟疾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的良好靶标。课题组前期对恶性疟原虫已知的入侵关键蛋白质的B细胞线性表位进行了筛查,大规模多肽微阵列芯片检测结果显示,高抗原性表位多为高重复性和/或低复杂性序列,这些序列多高度保守,并且定位于非功能性结构域,提示疟原虫可能利用这些高免疫原性表位吸引宿主体液免疫反应,从而保护其功能性位点。以往依赖于血清学的检测方法发现的高抗原性疟原虫蛋白质可能并非疟疾疫苗的良好靶点。疟疾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应聚焦于其功能。基于上述发现,课题首先针对这些高免疫原性表位进行了体外实验,将来自14个入侵关键蛋白质的20个包含高抗原性表位的多肽作为免疫原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将这些加入疟原虫培养体系,检测疟原虫增殖情况,验证这些表位在疟原虫入侵和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大部分针对高免疫原性表位的抗体并不能有效阻断疟原虫的入侵,而针对疟原虫蛋白质功能靶点的多抗(如包含入侵关键蛋白质MESA的红细胞结合位点多肽的抗体)能够显著抑制疟原虫的增殖。上述实验证实恶性疟高抗原性表位诱发的体液免疫并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可能帮助疟原虫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而针对疟原虫低抗原性功能位点的抗体可能更适合作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为了深入发掘新型疟原虫关键功能蛋白质,特别是裂殖子入侵蛋白质,本课题前期已完成恶性疟原虫实验室标准株PF3D7全部染色体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精准转录组检测。14号染色体是恶性疟原虫14条染色体中唯一不含有此变异抗原基因的染色体,也是基因含量最多的一条染色体。本课题依托课题组前期工作——恶性疟原虫PF3D7株第14号染色体全部801个基因的转录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了 87个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其中64个为未知基因,我们将这些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及克隆构建,共成功制备13个重组蛋白质,并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深入研究这些裂殖子新型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其功能。结果发现大部分蛋白在终末期裂殖体至裂殖子时期有表达,PfMP-4、PfMP-7和PfMP-9基因编码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能有效干扰虫体增殖,其余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对虫体增殖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免疫荧光实验发现发现PfMP-4、PfMP-5、PfMP-6、PfMP-9、PfMP-10和PfMP-11基因编码蛋白在裂殖子时期表达量较高,且与已知的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定位相似,表达于膜表面。综上所述,本课题揭示了疟疾高抗原性表位在疟原虫免疫逃逸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疟疾疫苗筛选不应以免疫原性为唯一标准,而应注重疟原虫蛋白质功能性;摒弃了传统的血清学方法而采用了精准转录组学研究,并发现了三个有可能在疟原虫入侵红细胞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裂殖子蛋白,为恶性疟新型治疗方案的建立或新型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靶标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高速铁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兴起引领人类进入了全新的智能时代,这对高速铁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智能高铁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实现自动驾驶、列车实时健康诊断等智能高铁新兴业务,需要基于车地宽带业务数据的高可信传输。然而,列车的高速移动性、电波传播场景复杂多变、频谱资源受限等问题都给智能高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全面认清高速移动车地通信场景下信道的变化机理,建立高
目的:探讨血清睾酮(T)和前列腺癌(PCa)发病及其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8年于北京医院行前列腺穿刺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行前列腺穿刺,且符合前列腺穿刺指征。在行穿刺前予以检测血清PSA、血清睾酮水平,纳入患者穿刺后的Gleason评分情况。对穿刺患者按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分为两组,并比较两组间数据。再对前列腺癌患者按照Gleason评分及血清PS
背景和目的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具有非常高的侵袭性,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约占CNS肿瘤的30%左右,占CNS恶性脑肿瘤的80%左右。脑胶质瘤大多呈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快,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发病率、死亡率和术后复发率都很高。目前,临床上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原则为在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由于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再加上颅内解
近些年,我国光伏行业受欧美“双反”政策影响使其陷入困境,现阶段需求促使其自主增加附加产业,将光伏发电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解决光伏行业陷入困境的有效方法。鉴于西北地区光伏板架设占据大面积的土地资源,适宜与种植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且雨水是唯一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本研究以红寺堡光伏电站为例,将光伏板矩阵作为集雨面设计了集雨利用系统,并结合自动灌溉控制系统对光伏板下种植的枸杞进行精准灌溉,实现水土
能源问题在国际上一直被密切关注,很多国家都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在陆上核电站技术已经成熟完善之际,科学家们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海上浮动核电站为海洋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提供了便利,克服远海能源供给的问题,为大型工业项目、沿岸城镇、海洋油气平台、岛礁开发提供电力。从保护和节约传统能源的角度出发,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被人们重点关注。将可再生能源与浮动核电站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绿色能源
养育倦怠指由于父母角色和长期的养育压力而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具体包括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极度耗竭感、与子女的情感疏远和父母角色的低效能感。国外学者们采用风险-资源平衡模型来对养育倦怠进行解释,并围绕其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国学者对于养育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养育倦怠的探讨以及实证研究都较少。由于中西方文化和家庭传统的不同,在中国开展养育倦怠的研究是一个新颖且实用的研究课题
超级电容器作为下一代有潜力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基于高的功率密度及循环稳定性而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低的能量密度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Fe3O4基于在电化学反应过程
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是一种典型的表型可塑性现象,主要存在于一些爬行动物中,例如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密西西比鳄鱼(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豹纹守宫(Eublepharis macularius)等。这类爬行动物没有性染色体、根据孵化温度范围来决定个体性别,
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股东间权利义务的分配以及股东特殊目的的实现。但对于股东协议的效力如何,目前我国公司立法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相比于公众公司,我国当前立法为有限责任公司应用股东协议留出了更大的余地。同时,有限责任公司其本身具有的人合性、公司规模相对较小等特性,也更有利于公司股东利用股东协议来实现高效决策、简化公司治理结构、节约公司运营成本等。可以说,股东协议在有限责任公
在预制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会产生更多的接缝和节点,而这些接缝和节点的受力性能对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及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节点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