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质化取向的研究方法对“娃娃家”游戏中幼儿行为进行实地观察,采用“白描”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获取资料后通过编码分析,量化描述,呈现幼儿各种行为类型的大体状况。根据质化分析,揭示了不同年龄班幼儿行为的类型、特点、实施方式、行为产生的诱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研究发现,“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由于情境身份、行为指向、行为诱因和行为实施策略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其中,情境身份和行为指向之间存在着交叉联系,据此产生了个人真实行为、同伴真实行为、师幼真实行为、个人角色行为、同伴角色行为、师幼角色行为六种行为类型。在游戏过程中,物品材料、角色、游戏情节、游戏规则、游戏主题成为诱发不同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不同游戏情境中,幼儿运用了声明、协商、修饰、争抢、戏弄、质疑纠错、补偿他人、利用威胁、利用权威等十三种策略。
研究者认为,“娃娃家”游戏具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教师和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尊重个别差异,创设宽松的游戏氛围,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物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角色体验,培养幼儿观点采择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