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10A双级压缩热泵级间喷射与泄出参数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alisa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源热泵作为北方清洁供暖项目“煤改电”方案中较为适宜的方式,具有高效节能、安装灵活和成本低等特点,然而在气温较低的寒冷地区仍存在压比大、结霜和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导致制热性能衰减严重。对此,领域内众多学者提出了相关改善方案,其中双级压缩中间喷射技术是改善空气源热泵低温性能的有效解决措施。对该技术地深入研究,可进一步提高热泵装置的低温适应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因此,本文基于实验测试与仿真模拟,对系统的变工况性能、级间参数的耦合关系和参数优化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且构建了一种级间泄出除霜的理论循环,对泄出过程的影响展开相关研究。首先,建立了具有过冷器结构的双级压缩一般稳态模型,该模型考虑压缩机运行频率与容积效率和电效率的关系,可用于中间喷射和泄出的变容量及变工况分析;同时基于转子式压缩机的几何特点,将两台压缩机的运行模式划分为8种耦合过程,构建了反映压缩机动态压缩过程的双级压缩动态耦合模型。最后,利用搭建的R410A双级压缩热泵测试平台对两种系统仿真方式进行了验证。其次,通过模拟计算与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喷射比与容量比对系统各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喷射比的增加,中间压力先迅速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系统制热量与COP均具有先升高后略微降低的变化规律,且低高压级压缩机容量比越大最优喷射比越小。此外,对于泄出过程的理论分析发现,随着泄出比的增大,中间压力与中间温度接近于线性降低,同时系统制热量与COP显著降低;当泄出比增加到0.3,系统制热量和COP较无泄出过程分别降低约27%与17%。再次,基于动态耦合模型中泄出量对于压缩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揭示出压缩过程具有不连续性,并按照不同的多变指数进行。此外,利用稳态模型分析了级间过冷参数(SC)与排气降温参数(SH)对系统各参数的影响,SC与SH随着喷射比的增大,呈现出“平行四边形”变化规律;SC与中间压力呈正相关的变化关系,而SH值却对COP和制热量的变化并不敏感,最大COP必然出现在SC较大和SH较小的位置。最后,依据级间参数对于COP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最优中间压力与最优气缸容量比的方程,指出寒冷地区主要城市的气缸容量比设计值在1.96~2.85之间;此外,以北京市气象参数对空气源热泵机组进行优化,考虑到气缸容量的初始设计、级间喷射、泄出除霜和变频运行等因数,优化后该机组的供暖季能效比SCOP为2.75,相比于集中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量降低了21.9%,污染物及CO2排放量降低了22%,且年费用均低于市热力集团大网和燃气锅炉。结果表明本研究系统优化整合后在寒冷地区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化石能源消耗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发电发展迅猛,但新能源发电存在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给并网消纳带来了难题。目前,热电厂通过配置储热罐进行灵活调峰、解决消纳问题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储热罐储热、放热过程的效率大小,将直接影响机组分担热负荷的程度,即火电调峰的程度,进而影响消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基于增大储热罐效率的目的,本文对影响储热罐的因素
多孔介质流体流动广泛涉及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为多孔介质内部结构复杂,在多孔介质-自由流复合通道内的界面附近存在复杂的热质交换行为。并且,由于多孔介质内及通道内界面处的传热模型和热边界条件并不统一,因此对通道内模型及界面条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局部非热平衡(LTNE)模型对多孔介质-自由流复合通道内流体的强迫流动传热特性进行研究,特别研究了不同热流边界条件
换热器作为工业生产领域中关键的节能设备之一,在热量的回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然水是热力工程中最易获得且成本最低的传热工质,但其中普遍含有多种溶解无机盐及其他杂质。工质与换热表面发生热量交换时,具有反常溶解性的无机盐易在换热表面上沉积导致换热表面结垢。结垢表面具有更高的传热过程热阻,工质流动阻力也因此增加,其在恶化换热设备传热性能的同时亦加剧了工质输运设备的能耗。因此,针对换热设备结垢
微通道换热器因其结构简单,易于封装且具有高效的换热能力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器材和微机电子等诸多领域。但是,随着微电子器件在有限体积内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热负荷对换热设备提出了新的考验。简单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已经难以满足其散热需求,因此,亟需设计出换热性能更优的微通道以解决当今的芯片散热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布置有新型类卵形肋柱的微通道换热器(microchannel with oval
储热技术是未来协调能源供需平衡、解决可再生能源时空不匹配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众多储热技术中,填充床储热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换热面积大、传热性能好、设备需求低等优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填充床储热的性能因减少了成本消耗、避免了时间浪费而成为近年来研究工作的主流和焦点。综上,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构建封装球形相变胶囊的填充床储热装置的物理模型。基于Schumann模型,考虑球形相变胶囊和
换热器的颗粒污垢积聚会引发燃料消耗,导致流动阻力和维护成本支出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应对换热设备颗粒污垢的方法仍然十分有限。改性表面技术的发展为抑制换热设备颗粒污垢的积聚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法在尺寸为(30×30×0.2)mm3的316不锈钢试样上制备Ni-P-TiO_2复合纳米改性表面,并对该表面的表面性能进行分析。在室温下,通过在冷却水中加入粒径为50nm、浓度为1g/L的M
煤炭作为我国储藏丰富的常规化石燃料,其消费总量的50%以上被用来燃烧发电。碳烟被定义为煤、石油等碳氢燃料热解或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碳质颗粒,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工业生产具有很大影响。超细碳烟颗粒可深入到肺中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另外,碳烟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燃烧设备中碳烟的存在对其热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碳烟的生成过程以及影响碳烟生成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降低碳烟排放,提高燃烧设备燃烧
污垢的积聚严重影响着换热设备的传热效率,甚至堵塞或爆裂管道,也正由于其对工业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巨大影响,所以污垢积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准确检测污垢,是污垢抑制和清除的前提。周向导波具有对径向厚度变化敏感、应用便捷并且检测高效的优点,利用周向导波对管道内污垢厚度进行检测具有较好的前景。由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拟仿真、检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周向导波对换热管污垢检测展开了相关研究
潜热本身的高能量密度与其较好的操控性成为了储热研究的焦点,但也由于传统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的低导热系数,在实际应用中更是困难重重。多孔介质(Porous Media)具有特殊的网格化结构,泡沫金属(Foam Metal)作为一种骨架特殊的多孔介质,主要用途为强化传热,因此在辅助PCM提高导热率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泡沫金属的内部构造复杂且并不存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集中供热是目前建筑耗能里最具节能潜力的部分。通常在集中供热管网设计过程中,仅凭经验设计会使得管网前期投资增加,进而导致运行阶段存在水力失调的问题,难以满足管网安全性与经济性要求。另外,运行调节过程中供热量和热负荷不匹配问题,使得水泵能耗过高,能源浪费严重。对集中供热管网进行管路设计优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而管网的运行调节优化可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