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人类十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局部浸润、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倾向。虽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是近30年来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仍没有明显改善。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最常转移到颈淋巴结。临床上运用放射学或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常不能检测出直径小于5mm的颈淋巴结转移。颈清扫后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为分期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然而一个淋巴结的大部分通常未被检查,许多淋巴结转移被忽视。对颈清扫组织进行连续切片检查可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由于检测颈淋巴结转移还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和限制,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寻找可能的肿瘤标记物,从而探索检测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方法,尤为重要。 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ogosity,LOH)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分子学标记之一。研究证实许多染色体上的微卫星LOH与HN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9号染色体是最常发生缺失的染色体之一。我们选取9号染色体上9p21区域的D9S171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对喉和喉咽部鳞癌组织及颈清扫淋巴结进行LOH分析,探讨喉和喉咽部鳞癌发生的分子学机制,LOH与临床病理学的相关关系,及检测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方法。匆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一、目的 探讨喉和喉咽部鳞状细胞癌在DgS 171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及对检测颈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二、方法 取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喉和喉咽部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组织标本27例,颈清扫淋巴结组织135个,相应的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作为对照。术前都未经放疗和化疗,病理证实为鳞癌。标准的酚氯仿法提取标本组织的DNA,采用DgS171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分析DgS 171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的DNA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喉和喉咽部鳞癌原发癌组织的DgS171多态性位的LOH发生率为62.%%;LOH发生与患者的临床分期(P<0.01)有相关关系,在颈淋巴结转移和晚期(IH、W期)患者LOH发生率较高。颈淋巴结组织与原发癌组织有一致的LOH发生,颈清扫淋巴结组织DgS171多态性位点的LOH发生率(35.6%)高于常规病检的阳性率(17.0%) (尸<0.01);淋巴结组织LOH发生率和淋巴结分区有相关关系(P<0.01),淋巴结常规病检阳性率与淋巴结分区(II、m和IV区)也呈相关关系(P<0.01),均以n区阳性率最高。 四、结论 DgS 171多态性位点LOH在喉和喉咽部鳞癌组织中有较高的发生率,说明LOH与喉和喉咽部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提示在DgS 171多态性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喉和喉咽部鳞癌相关的抑癌基因的变异。LOH多发生在较晚期的患者,表明DgS171多态性位点的杂合性缺失与喉和喉咽部鳞癌进展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实验结果显示DgS 171多态性位点的杂合性缺失分析可能作为检测喉和喉咽部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