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空间的转向"将人们对社会的批判引向空间维度。列斐伏尔、索亚、福柯、詹姆逊、大卫·哈维分别从空间生产、人文地理、空间权力、后现代角度诠释空间。曼纽尔·卡斯特结合网络社会的特征,首次将网络引入空间研究,提出"流动空间"概念。卡斯特继承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观点,分析了流动空间内部运作逻辑。流动空间是由节点组成的物理空间、由精英组成的全球化空间。与流动空间对应的地方空间则是社区空间、属于草根的空间。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构成一组二元对立的空间逻辑,象征着地方化与全球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对立。在流动空间中运转着"排除者"逻辑,有价值的东西被吸收入流动空间,没有价值的被排除于流动空间之外。与此同时,流动空间作为一个情绪汇聚的空间,通过汇聚希望与愤怒,实现着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相互转换。卡斯特的流动空间理论勾勒出网络社会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当代都市文化、大众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本文将分四个章节论述卡斯特的流动空间理论:第一章,介绍曼纽尔·卡斯特的学术经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卡斯特学术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城市研究、第二时期的网络社会研究、第三时期的传播权力研究。其理论主要受到两个人影响,阿兰·图尔纳的都市社会学研究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研究。第二章,介绍卡斯特的"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理论。流动空间诞生于以新技术革命、社会经济重构、新文化社会运动为特征的网络社会。其组成包括网络节点、占据支配地位的精英以及全球化的信息流动。与流动空间相对立的是以社区为感知形式、大多数草根居住的地方空间。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对立勾勒出当今网络社会的空间形态。第三章,介绍流动空间中的权力斗争与转换。流动空间通过把关者和空间规则制定者编织着全球空间价值网。在流动空间中联系着情感,汇聚着不同需求,创造着一个存在的空间。通过在网络中汇聚愤怒与希望,流动空间逐渐形成可以转换为占领地方的空间运动。第四章,介绍卡斯特流动空间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借鉴意义。卡斯特的空间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都市发展进程中的大都市问题,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大都市发展问题。对精英与草根空间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城市精英与草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