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对东北区域不同民族的膳食摄入情况和评价其膳食质量的研究。研究东北区域汉、满、蒙古和朝鲜族这四个代表民族的膳食特点和膳食结构,并采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法(diet balance index,DBI-16),评价上述成年常住人口的膳食质量,发现各民族人群中存在的膳食营养摄入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东北区域不同民族居民膳食结构的干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镇、内蒙古自治区巴拉嘎尔高勒镇、吉林省长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西乌旗镇的民族聚居区域为调查地点。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区域汉、满、蒙古和朝鲜族人口比为2:1:1:1,性别比1:1;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段的定义和实际情况,将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0~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其比例为3:2:1。本研究共抽取518人作为调查对象。研究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居民的膳食摄入数据,数据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Q1,Q3)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均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对于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an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提取主要膳食模式,并应用DBI-16评价东北区域不同民族人群的膳食质量,探讨东北区域不同民族的膳食结构和膳食质量。结果:1.调查对象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情况东北地区汉、满、蒙古和朝鲜族的膳食摄入不合理且各民族间存在差异(P<0.05);三大营养素摄入中,蛋白质的供能比摄入高于推荐值;各民族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钙摄入均不同程度的低于推荐量,各民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C、钙、钾、钠、镁、锌、硒和铜的摄入均存在差异(P<0.05)。2.东北区域不同民族的主要膳食模式在东北区域不同民族人群中共抽取了3种主要的膳食模式:豆类大酱蔬菜膳食模式、东北传统膳食模式和加工制品膳食模式。豆类大酱蔬菜膳食模式以豆类、大酱和新鲜蔬菜为主,东北传统膳食模式以蛋类、新鲜蔬菜、薯类、谷类、大酱和畜禽肉类食物为主,加工制品膳食模式以快餐速食类、糖果蜜饯和腌制肉类食物为主。3.民族与膳食模式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民族与豆类大酱蔬菜膳食模式和东北传统膳食模式得分关联显著(P<0.05)。在汉族人群中,东北传统膳食模式所占比例最高;在满族人群中,东北传统膳食模式所占比例最高;在蒙古族人群中,加工制品膳食模式所占比例最高;朝鲜族人群中,豆类大酱蔬菜膳食模式所占比例最高。4.中国膳食平衡指数评价(1)正端分(high bound score,HBS):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摄入过量程度高于女性;不同民族的膳食摄入过量程度差异性显著(P<0.05),朝鲜族居民的膳食摄入过量水平最高。(2)负端分(low bound score,LBS):在年龄上的差异显著(P<0.05),45~59岁人群的膳食摄入不足程度最高;不同民族的膳食摄入不足程度差异性显著(P<0.05),满族居民的膳食摄入不足水平最高。(3)质量距(diet quality distance,DQD):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的膳食总体失衡程度大于女性;不同民族的膳食总体失衡程度差异性不显著(P=0.51),均表现为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的摄入不足和畜禽肉类的中度摄入过量,但总体都属于低度的膳食失衡。结论:1.东北区域不同民族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均存在差异性,应根据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进行针对性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摄入指导。2.东北地区不同民族人群中存在3种膳食模式:豆类大酱蔬菜膳食模式、东北传统膳食模式和加工制品膳食模式。3.民族因素与豆类大酱蔬菜膳食模式和东北传统膳食模式之间的关联显著。4.东北区域不同民族人群均存在程度相同的膳食摄入量失衡的情况,但是每个民族的膳食摄入过量程度、膳食摄入不足程度和膳食质量的平均水平都不相同。膳食摄入问题均以低度的膳食失衡为主,表现为全谷物及杂豆、新鲜蔬菜、水果、乳制品和水产品的摄入不足,谷类和肉类食品的摄入过量。今后需加强对我国东北区域不同民族人群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和膳食结构干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