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CYP2C19基因多态性,比较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39例,分析PCI患者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同时计算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和非快代谢型所占比例。然后从所有行PCI患者中筛选出完成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患者2378例,计算PCI患者的CYP2C19基因各代谢型所占比例。最后从所有完善CYP2C19基因型患者中再筛选出规律服用拜阿司匹林(达到负荷剂量300mg后每日一次100mg维持剂量口服)和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为达到负荷剂量300mg后每日一次75mg维持剂量口服,替格瑞洛为达到负荷剂量180mg后以90mg每日二次维持剂量口服)并且每个患者均在服用维持剂量3天后采集静脉血采用光比浊法(ADP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共1748例,按照P2Y12受体拮抗剂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比较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分别比较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在不同CYP2C19基因型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1、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PCI患者中,快、中、慢代谢型比例分别为43.43%、44.83%和12.74%。2、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替格瑞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92±15.95VS 37.46±0.08;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事件及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替格瑞洛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更高(0.72%VS 2.25%;P<0.05)。3、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与快代谢型相比,非快代谢型的血小板聚集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32±17.04 VS 46.63±14.50;P<0.05);对于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快代谢型与非快代谢型的血小板聚集率未见明显差异(37.10±0.07 VS38.13±0.09;P>0.05)。4、2014年4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患者共22例,且均为服用氯吡格雷患者,PCI患者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为0.31%,其中2014年、2015年、2016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依次为0.35%、0.33%、0.26%。5、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和非快代谢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72.27%。结论:1、PCI患者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在逐年下降,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患者均为口服氯吡格雷患者,且非快代谢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快代谢型。2、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的PCI患者中,快代谢型比例为43.43%、中代谢型比例为44.83%、慢代谢型比例为12.74%。3、替格瑞洛血小板聚集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且不增加总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