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超重、肥胖人群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o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加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习惯、不同经济及文化、压力等因素,肥胖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不仅可导致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还可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然而目前中国居民对肥胖认识不足,并不以为然。因此,本研究对正常、超重、肥胖人群的饮食行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人群进食特征、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进而帮助超重和肥胖患者认识自身的问题,从而使临床医师有针对性地对超重及肥胖患者行认知行为疗法。方法:超重、肥胖诊断符合《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部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体重指数(BMI)为分组依据,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3组,组1:正常体重患者(n=35);组2:超重患者(n=97);组3:肥胖患者(n=77)。计数数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肥胖家族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用卡方检验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的差异。计量数据(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比三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的差异。对比正常体重人群与超重、肥胖患者的饮食行为问题(对自身体质和体重的认识、进食动机、替代性进食、饥饿饱腹感、进食方法、食物内容及饮食的规律性)。最后再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1、三组之间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肥胖家族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肝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2、男性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41.6%vs 29.8%);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肥胖患病率最高(53.1%),学历为初中的肥胖患病率最低(26.8%);高血压患者肥胖率高于未患病人群(43.8%vs 25.3%);糖尿病患者肥胖率高于未患病人群(46.9%vs 45.6%);血脂异常患者肥胖患病率高于血脂正常人群(TG:42.2%vs 31%,HDL-C:48.9%vs 30.7%);尿酸异常患者肥胖患病率高于尿酸正常人群(44.6%vs 32.6%)。3、超重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在自身体质和体重的认识、替代性进食、进食方法、食物内容中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与肥胖患者相比,在对自身体质和体重的认识、进食动机、替代性进食、饥饿饱腹感、进食方法、食物内容及饮食规律性中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各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体重认识不足及进食速度快、量大是超重的危险因素。患有高血压、体重认识不足、进食速度较快、量大及偏爱进食油腻、热卡高的食物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1、男性、大学及以上学历者易出现肥胖。2、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及尿酸异常的这些人群更易出现肥胖。3、超重患者在对自身体质和体重的认识、替代性进食、进食方法、食物内容这些认知行为方面存在问题,肥胖患者在对自身体质和体重的认识、进食动机、替代性进食、饥饿饱腹感、进食方法、食物内容及饮食规律性这些认知行为方面存在问题。4、在行认知行为疗法减重时,临床医师对超重患者自身体重认识及进食方式的指导、对肥胖患者自身体重认识及进食方式及食物的选择的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对一种电磁环境测试系统的组成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总体结构,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说明了在Labwindows/CVI环境下进行虚拟仪器开
介绍了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从获得企业所需的能力水平和增加员工的投入程度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策略.
安全是各项工作的薄弱环节,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尤显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工作水平,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的发展。
就M-B微机控制方式的曳引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常见的运行故障,门区故障、门系统故障、操作系统及显示系统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简单易行的排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