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HBVDNA定量≥100IU/ML患者与健康自愿者小腿部足三阴经经穴红外温度比较研究;红外温度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的肝脏门静脉主干最大截面积内径(DPV)、门静脉主干最大截面积血流速度(VPV),计算门静脉充血指数(CI)相关系数显著性比较研究,探讨肝经郄穴中都在HBV感染后体表红外温度反映病症的病理基础,为论证经穴反映病症的循经特异性,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疾病组的实验对象为本溪市以传染病医院慢性HBV感染病为临床诊断入院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患者血清中HBVDNA定量≥100IU/ML,共48例;健康对照组试验对象则是经体检确定没有感染HBV的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44例。研究方法:采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受试者一侧小腿内侧的红外图像,以及身体对侧相应区域选取测温点: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三阴交穴、漏谷穴、阴陵泉穴、地机穴、蠡沟穴、中都穴并记录各个测温点红外温度,采用与肝区裸露程度基本相同的膻中穴(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作为基点,计算红外相对温度(测温点/膻中穴),记录并汇总数据。应用美国生产的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全部受试者进行检测,嘱全部受试者测试前禁食水8小时以上,检测时嘱患者放松平卧位正常呼吸,在浅呼吸末进行,超声声束与血管之间的夹角<60°。取样容积2mm,至少3-6个心动周期,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所有患者均固定由同一位超声科医生检测,测量和记录第一肝门处门静脉分叉前1cm位置门静脉主干最大截面直径DPV(cm),血流速度VPV(cm/s)。计算门静脉充血指数CI(门静脉充血指数CI计算公式为CI=л×(d/2)2/v)。记录并汇总数据。采用根据数据正态检验结果选择双变量等级检验方法进行红外温度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双变量等级相关分析。通过健康组、疾病组足三阴经同一解剖部位双侧同名测温点之间红外相对温度组间配对检验,探讨不同健康状态下肝区中都穴红外温度变化规律及敏化特征;通过健康对照组与疾病组红外温度变化与DPV,VPV,CI相关性研究,探讨中都穴位红外温度变化(敏化)反映病症的特异性及其血液动力流变学的病理机制。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无序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属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检验结果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双变量等级相关检验,r<0.05,r为正,为正相关,r为负,为负相关,r=0为不相关。P<0.05有用统计学意义。结果:1.疾病组所有测温点红外温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只有中都穴P>0.05,表现为相对的病理性高温。2.疾病组足三阴所有测温点温度与VPV负相关,P<0.05;与DPV正相关,P>0.05。健康对照组与VPV、DPV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HBV感染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变缓是影响小腿内侧足三阴经脉红外温度变化的病理因素。3.双侧中都、筑宾,右侧交信、三阴交、漏谷,左侧复溜温度变化与CI正相关,P<0.05。健康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8个经穴体表红外温度病理性改变与HBV感染患者门静脉淤血程度相关。具有右侧郄穴表现活跃的现象。结论:1.中都穴病理性高温的特异性具有揭示HBV感染患者肝脏门静脉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高压病理机制的效应。体现了经穴效应的循经特异性。2.肝脏门静脉血流速度(淤血)与下肢足三阴经全部经穴红外温度负相关的现象,体现了肝藏血功能对人体经脉功能影响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