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立足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时代背景,综合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马克思有关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述,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科技思想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地提出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论断。本文力图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系统解读,阐明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体系,分析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和联系及其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等,并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所具有的启发。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对论文作了一些宏观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相关背景,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所实现的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法,论文的总体结构等。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这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分析了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这些内容分布在三章里。   第一章,对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内容分析。论文指出,哈贝马斯是在充分考察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时代背景,综合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有关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述,以及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科技思想的基础上,才独树一帜地提出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这一论断的。论文梳理了哈贝马斯对科技意识形态带来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分析,以及他试图以其交往行为理论对科技意识形态危机进行克服的方案。该部分将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在着重指出他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存在若干方面的分歧之后,也说明了他对马克思的继承以及在继承基础上所开拓的理论新视野。本部分最后尝试着分析了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它是作者对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评价。   第二章,对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论文认为,哈贝马斯比较敏锐、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对这种新发展进行了具有相当深度的理论概括。论文还指出,哈贝马斯在理论上也广采博取,分别从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自己已有的相关理论那里进行了理论借鉴。论文给出的结论是,现实的把握和理论的借鉴共同形成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三章,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论文指出,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导意识形态以与时俱进的姿态确保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它在指导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论文认为,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与形成过程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带来启发。论文指出,注重科学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是我们从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那里所能够获得的有关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而哈贝马斯意识形态形成过程则启发我们在建设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时应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积极的关注和理论总结、保证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取各种文化思潮的优秀成果、高度警惕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等。   第三部分,结语。本章简要地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对研究中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作了申述,同时,还对哈贝马斯研究在我国的进一步展开进行了展望。   本论文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在课题研究展开之前所预期的创新。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揭示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说明了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第二,缕清了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这部分的研究是无所依傍的全新内容,它是本论文的闪光点。   第三,揭示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借鉴意义。笔者在研究中得出的若干结论虽然不一定准确和正确,但它们都是笔者思考的结果,也都是笔者的创新。本人也认为那几点结论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通过对天山北麓中段土地类型、河流径流和植被覆盖等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 :1天山北麓中段主要侵蚀类型为风蚀、水蚀、冻融侵蚀及人为加速侵蚀 ;2侵蚀产沙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人类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盲目崇拜也达到了极端化、偶像化的程度,其后果即是工具理性霸权、技术理性霸权的盛行。工具理性霸
学位
作为当代司法证明领域内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司法鉴定功能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内持续不断的司法体制改革而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尽快对司法鉴定体系进行完善、改革。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风险投资至今,虽然受到了政府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但我国风险投资业却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不够通畅,不能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