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暴露出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学者们的关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迫切要求,因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转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其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愈加明显,但其影响机制仍待进一步厘清。对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的衡量指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水平的影响,试图为指导中国经济绿色增长作出贡献。本文首先运用SBM-DDF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衡量指标,定量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其次,扩展了Acemoglu et al.(2012)提出的环境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的影响机制;再次,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6年的数据,使用动态面板SYS-GMM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检验结果作出可能的解释;最后总结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水平为0.11,经济增长绿色化水平值为正的年份有10个。整体来看,在2001-2016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水平较低,未出现经济绿色增长水平的显著提升。分地区来看,64%的东部和63%的中部省份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水平呈现改善,西部仅有18%的省份呈现较低程度的改善。对理论分析结论的数据检验显示,合理的环境规制能够克服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进而转变其方向,通过促进清洁型技术进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水平;由于目前环境规制强度较弱且为偏向污染性的技术结构,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技术溢出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前者影响为正,后者影响为负,对外开放四个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进口在国内研发努力的配合下具有正向的推进作用;出口主要体现为产品结构效应,影响为负;FDI同时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但产品结构效应相对较大,整体表现为负向影响;OFDI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对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化的影响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