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发生现状,探讨影响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及延续性护理提供借鉴依据。方法1.本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07月至2019年04月河南省三所三级医院316例结直肠癌造口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出院后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指导质量问卷(Quality Of Discharge Teaching Scale,QDTS)、家庭照护能力量表(Family Care-giving Competence Scale,FCCS)、造口适应量表(Ostomy Adjustment Inventory-20,OAI-20)、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感量表(Stoma Self-Efficacy Scale,SSES)对患者进行调查。2.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统计与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率等,使用方差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P<0.05的检验水准为统计学意义。结果1.现状描述307例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04±9.34)岁,其中女性患者有169例(55.0%),男性138例(45.0%)。大部分患者为已婚(77.9%),为在职状态(62.5%),家庭月均收入为2000元以内(44.6%),学历为高中/中专(44.3%)。在疾病方面,回肠造口患者所占比例较大(66.4%),大部分患者BMI为正常(45.9%),对造口的了解程度为基本了解(84.0%)。首次住院天数为10~21天患者的为239例(77.9%),60例患者有共病(19.5%)。2.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内78例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再入院发生率为25.4%,且再入院多发生在出院后3个月内。3.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的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在职、居住状况、月均收入、BMI、造口类型、首次住院天数、造口了解程度、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造口适应水平、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等是影响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4.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作为因变量,自变量为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口类型、BMI、首次住院天数、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是影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56.8%。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造口类型,尤其是回肠造口与非计划性再入院呈显著相关(B=1.672,OR=5.324,P<0.001);BMI指数为肥胖(B=1.171,OR=3.226,P=0.008)的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更易出现非计划性再入院;首次住院天数小于10天(B=1.061,OR=2.890,P=0.001)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风险高;出院指导质量中,实际获得的内容多(B=0.291,OR=0.748,P<0.001)、指导技巧及效果好(B=0.215,OR=0.807,P<0.001)、家庭照护认知能力高(B=1.325,OR=0.266,P=0.041)以及造口照顾效能高(B=0.214,OR=0.807,P=0.035)的患者出现非计划性再入院的概率低。结论1.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6个月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率为25.4%,且再入院多发生在出院后3个月内。2.回肠造口、BMI指数为肥胖、首次住院天数<10天、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造口自我效能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的风险因素。较高的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自我效能感可降低再入院的发生,提高出院指导技巧及效果、增强家庭照护者照护认知能力和造口照顾效能被视为降低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干预措施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