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选择了个性化。教育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使个体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我国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强调共性的培养目标,单一刻板的课程结构和缺乏弹性的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为了给学生学习自主权,就必须采取自由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就是学分制。2003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这让笔者普通高中学分制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该方案为本文提供了政策基础,它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为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设计了总体的框架。然而普通高中如何具体实施学分制管理,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本文第一章从教学管理制度的概念分析入手,主要讨论两种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和学分制。本章主要以高等教育为背景,通过介绍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进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两种教学管理制度各自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第二章引入高中学分制的主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介绍高中学分制的历史沿革,分析高中学分制的本质与内涵,二是从全球的视角来考察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普通高中学分制的模式,介绍普通高中学分制的三种主要类型: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积点学分制,并比较三种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将视角从国外转向国内,一方面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普通高中学分制的重建问题,重点阐述《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构建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学业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研究普通高中学分制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分析学校学分制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 第四章从文献研究转入实证研究。笔者选择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和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作为研究个案,从其学校的高中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管理的具体方法这两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对普通高中学生和学校校长的访谈结果,分析我国当前普通高中试行学分制的基本特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学分制与课程改革、高考改革、教师素质、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在分析中正视我国普通高中学分制面临的挑战,并为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展望学分制改革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