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护理人员作为与身心失衡的患者最频繁接触的角色,既要承担临床处置的高风险职责,又要遵循弱势患者的需求规律,无疑是职业倦怠的易感、高发人群。而倦怠具有消极性,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状态不仅影响着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有研究表明,护生在实习的中后期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和实习质量,并且对其此后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Maslach认为个体的应对方式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教育干预提高个体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如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等可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为此,我们对07级120名专科护生在一般实习动员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倦怠应对措施的集中培训,以期降低其在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感,探讨在校期间的应对措施培训对专科护生职业倦怠感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实习期满3个月时,对在同一个实习医院的240名本校专科护生进行职业倦怠的问卷调查,评估专科护生的职业倦怠水平。在此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名,对其进行职业倦怠应对措施的集中培训40学时;对照组120名,依常规不做任何特殊对待。在实习满6个月后,再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其职业倦怠感的水平及变化情况。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组间数据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实习满三个月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100%。职业倦怠感评分实验组情感枯竭(2.62±1.02)分,去人性化倾向(2.29±1.32)分,个人成就消失感(2.97±1.45)分;对照组情感枯竭(2.75±1.25)分,去人性化倾向(2.27±1.46)分,个人成就消失感(3.02±1.38)分。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均存在轻度职业倦怠感,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六个月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96.67%。职业倦怠感评分实验组情感枯竭(2.95±1.06)分,去人性化倾向(2.35±1.15)分,个人成就感降低(3.25±1.05)分;对照组情感枯竭(3.95±1.25)分,去人性化倾向(4.25±1.62)分,个人成就感降低(3.65±1.35)分。两组在职业倦怠感的三个维度上较三个月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深,且两组之间职业倦怠感加深程度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研究结论:专科护生在实习期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并且其倦怠程度与实习时间呈正相关。在校期间对护生进行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的集中培训,对专科护生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感的进程有一定的影响,可降低其职业倦怠感加深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