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AP)又称亨诺-许兰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小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目前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影响该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从而影响一定的临床疗效。有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其发病过程及机制有关。本次研究基于对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长期临床疗效观察以及经验总结,探讨经典复方—大黄牡丹皮汤对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发生肠道菌种分布紊乱的具体影响,如何调节HSP肠道菌种紊乱,重塑肠道菌种分布,进而如何影响肠道黏膜炎性免疫信号传导,从而改善肠道黏膜功能,缓解HSP的临床症状。研究对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可能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对肠道菌群的调整及肠道黏膜的保护,可能会成为临床上治疗HSP的新思路,对HSP疾病的发病、转归、预后机制提供更好的诊疗依据,提供有效的新治疗方案。 方法: 1.临床研究: 采用Elisa、高通量测序技术,收集健康组、HSP轻症、HSP重症三组患儿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前、后粪便及血液标本,从血液中与肠黏膜损伤相关的特异性指标及粪便中所含菌种分布的变化,研究大黄牡丹皮汤对HSP肠道黏膜损伤程度的改善及其调整HSP肠道菌群结构分布紊乱的功能,发现HSP肠道菌群紊乱规律及大黄牡丹皮汤对其菌种分布的调节作用,发现药物敏感益生菌; 2.实验研究: 继而对药物敏感菌—乳酸杆菌体外培养,探究大黄牡丹皮汤对该代表菌种的作用规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PCR技术,应用大黄牡丹皮汤干预益生菌种后的代谢产物乳酸干预LPS诱导的离体肠上皮细胞,观察NF-KB通路相关靶蛋白及细胞骨架变化,探究其保护肠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 结果: 1、过敏性紫癜儿童确实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大黄牡丹皮汤对其有肠道菌群再分布的功能调整,其中乳酸杆菌为药物敏感益生菌代表之一。 2、大黄牡丹皮汤对体外乳酸杆菌有促增殖作用,并能促其释放更多的酸性代谢产物乳酸。 3、乳酸能够改善LPS诱导的肠上皮细胞炎性免疫信号NF-KB通路的靶蛋白平衡,并且具有促进细胞骨架蛋白及紧密连接的治疗作用。 结论: 大黄牡丹皮汤能够调节HSP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后再重塑,对敏感益生菌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具有促进作用,其代谢物乳酸能够改善肠道黏膜炎性免疫功能,并保护肠道黏膜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