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痰饮病是津液代谢失常,水液停聚于身体某一局部的病变,其概念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杂病广要》对此言之甚详:“痰古作淡,淡、澹通,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间,名为淡饮。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因此,仲景指的“痰饮”其外延仅局限于“四饮”,并不包括后世出现的“痰”概念[1]。“水气”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评热病论》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可见所谓水气病即是指因水停而导致有浮肿证侯的疾病,外证相当于现在的水肿病。时至东汉,张仲景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系统论述了水气病。由此可见,痰饮病与水气病二者名称虽然不同,但都为水津运化及气化异常的病变。在病因病机及症状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致难以区分。本文为鉴别痰饮病和水气病,通过对相关中医典籍以及现代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分别从病名、分类、病因病机、脉象、症状、治则、方药这七方面对二者做了系统的论述分析,最后总结出二者的联系及不同之处。本文认为,两者都是由于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异常、人体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的水湿停聚,而使水液潴留于人体内部而引发的病症。但是痰饮病主要责之于脾脏的功能失调,而水气病主要责之于肺肾二脏。又痰饮病是水液停聚于局部为病,一般不浮肿,小便的异常不明显;而水气病是为水液泛溢全身,以浮肿为主症,多有小便不利。其二者也有很密切的联系,痰饮病有时也有浮肿之表现,如支饮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可见浮肿,转为水气病;溢饮之水饮泛溢,身体疼重,严重时可以出现浮肿。在治疗时,痰饮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盖其脾阳虚衰,不运为本,又饮邪为阴,遇寒则凝、遇温则行;水气病以发汗、利小便、峻下逐水为大法。水气病的形成以肾阳不足为本,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气化失常有关,因此,在治疗上亦应温阳调气,气行则水行,水得行、得利则肿消。虽二者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但在临床治疗时均应顾护其阳。统而言之,痰饮病与水气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