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使得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监管的放宽给予了市场更多的自主权,出现了资金由间接融资市场逐渐向直接市场转移的趋势。这种市场转变的趋势被称之为“金融脱媒”,即资金的需求方提出申请,拥有资金的投资者直接对其进行投资,这种金融市场的发展绕过商业银行直接运行的方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Hester对当时金融脱媒现象的内涵、原因等进行研究分析。此后,金融脱媒在其他国家也逐渐显现,这与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金融监管的放松有关。这引起各国研究者的注意,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很多学者也都结合本国的国情对金融脱媒现象进行了梳理与探索。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释现象本身和定性分析,基本都是从金融脱媒的概念,成因及效应三个方面入手。除了对直接融资领域有少部分实证研究外,极少的研究通过实证方法量化分析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这与金融脱媒日益发展的现实不符,因此,理论文献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迫切需要对金融脱媒影响商业银行的程度进行解析,并据相关结果优化体系模式。金融脱媒近年来在我国逐步显现,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长期处于主体地位,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家重点扶持和监控的行业。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及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无法再局限于原先的传统业务,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加大新平台的建设相继成了各商业银行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理解和解释,试图通过实际数据对理论分析加以量化验证,从而对金融脱媒背景下资本市场影响商业银行的具体效应及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创新模式的选择作出系统分析。文中的实证研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对理论假说进行修正与实证检验。本文分别以存款增量以及贷款增量作为指标来度量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变动,利用直接融资规模来度量直接融资市场的筹资能力。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明确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随后使用脉冲函数对因变量受指标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得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中2003年至2015年的季度数据,构建存款增量、贷款增量、股票筹资规模、债券筹资规模四个指标,49组样本数据。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研究内容的依据并结合金融脱媒现状,确定文章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构建了研究思路与框架,从概念和定义的角度阐述为何研究金融脱媒现象这一课题。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已有文献研究为基础,首先通过对金融脱媒现象的描述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从相关研究成果全面阐述金融脱媒的原因及效应,最后介绍现有金融脱媒程度的度量方式,为本文模型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立足于经济发展现状,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及创新业务两方面的影响入手,指出商业银行面对存款量和贷款量减少的挑战以及优化核心功能、创新服务产品带来的机遇。第四章构建模型定量分析,根据金融脱媒现象选取了债券融资额和股票融资额数据样本构建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实现向量自回归模型、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增量和贷款增量两部分的影响进行研究。第五章基于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对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提出建议。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抓住这次机遇,把它转变成新的利润来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最后,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