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一定的合法程序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依据。公共政策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着社会问题能否得到公正、合理、有效的解决,关系着公共利益的实现,反映出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公共政策并不一定能达到原有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本身不合理、执行人员素质低或执行环境限制等因素,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梗阻。政策曲解、替换执行、选择执行、歪曲执行、照搬执行等等都是政策执行梗阻的具体表现。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损害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妨碍了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公共政策执行梗阻,顺利实现政策目标,是研究政策执行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从制度安排、机构重组、执行人员素质方面给出了答案。本文选取信息学的视角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梗阻问题,主要采用学科交叉法、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信息哲学、信息不对称理论、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界定公共政策执行系统,梳理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将公共政策执行的每一要素和环节都与信息联系起来,全面考察信息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信息失真对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影响,强调了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甄别对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性,并从政策执行系统和执行过程角度分别阐述了信息失真的原因。再次,从公共政策执行主客体方面解释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现象。第四章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概念,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际案例,解释执行主体的虚假执行现象。第五章则选取逆向选择和有限传播理论,结合农村医疗合作和新交规推行的实际案例,分析政策目标群体的不合作现象。最后,通过对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对称、虚假执行和不合作现象的总结分析,得出政策执行梗阻消解的信息学启示,包括实现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多元化、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的权威性和增强公共政策的说服力。同时,信息科学为政策执行梗阻的消解提供了技术支持,包括提高政策执行主客体的信息素养、提高传播机制的有效性和提高虚假执行的惩罚成本从信息学的视角看待公共政策执行梗阻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信息哲学、信息经济学和传播学为认识政策执行梗阻的原因和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信息学作为一门科学,为解决政策执行梗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然而,信息不是万能的,信息学对于政策执行梗阻的解释力是有限的,信息技术也不能彻底消解公共政策执行梗阻问题。在重视信息发挥的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去完善对信息的认识,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一条用信息突破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