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气温精细空间化与热岛时空演变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候变暖和城市快速扩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热环境变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研究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近地表热岛效应的研究主要依赖站点观测,其较粗的空间分辨率无法表征热环境的精细空间差异。基于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能够较好的反映地表热岛效应的空间格局,但是气温表征的近地表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更为重要。本文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和站点数据开展了气温空间精细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长三角热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气温站点及格网数据研究了长三角地区近四十年热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气温站点数据和格网数据的空间代表性,发现站点和格网数据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基于空间降尺度和遥感估算两种思路,运用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4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了气温数据的精细空间化。通过对比不同方法在长三角地区的表现,确定了适用于高度城市化、复杂下垫面区域的气温空间化方法。利用研制的1km气温精细化格网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近地表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地表热岛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该地区土地覆盖及变化对热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研究区站点观测数据的研究表明,各站点气温和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都较为一致;在春季和夏季呈现沿海向内陆逐渐升高的变化,到秋季和冬季变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全年平均基本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变化。气温和土壤温度在近40年都呈现显著的升高的趋势。基于气温站点观测数据对两种气温格网数据进行评估,中国地面气温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SURF)月平均最高气温在该地区表现(R=0.991,MAE=0.671℃)优于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再分析产品ERA5(R=0.996,MAE=0.957℃)。但是,由于站点气温数据空间代表性不足而现有的格网气温数据分辨率较粗,两种气温数据都无法满足精细的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研究需要。(2)基于空间降尺度和遥感估算两种思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4种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1km分辨率气温格网数据空间精细化,并利用站点观测气温数据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空间降尺度模型中,基于随机森林的降尺度模型具有最高的精度(R=0.992,MAE=0.905℃);遥感估算模型中,基于随机森林的估算模型气温具有最高的精度(R=0.993,MAE=0.786℃)。两者相比,基于随机森林的遥感估算方法研制的气温数据精度高于空间降尺度的最优模型,并且其空间分布更能体现城市、山区、水体不同下垫面类型与周边区域的温度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本研究区具有高度城市化、复杂下垫面的特点,在粗分辨率下气温格网数据不能很好的反映气温高值和低值,因此基于降尺度原理在粗分辨率构建的模型应用到高分辨率空间变量无法很好体现空间差异。而遥感估算保留了站点监测数据在时间上的优点及准确性,并且弥补了其在空间上的不连续的缺点,其网格化效果较好。因此基于随机森林的遥感估算方法研制长三角区域的1km分辨率气温数据,并用于分析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3)基于研制的1km气温数据分析长三角近地表热岛效应,并与遥感地表热岛效应进行对比。热岛强度计算结果显示:近20年来研究区近地表和地表热岛效应都较为强烈。空间上,两者分布类似,在长三角核心城市及发展较快的地区更强,近地表热岛强度最高达到2.8℃,而地表热岛强度最高达到4.8℃。时间上,都呈现夏高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两种热岛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地表热岛强度总体上高于近地表热岛。通过计算在2001-2018年间热岛强度的变化率可知,城市快速扩张的地区热岛强度增率最高,而对于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增率反而不如快速扩张的城市。通过土地覆盖与热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热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用地不断增加,同时农田用地逐渐减少造成的。基于土地覆盖景观指数与热环境的相关分析可知,城镇用地的热环境与景观格局指数中最大斑块指数、景观面积百分比正相关,与分离度负相关。基于最小二乘法计算并分析气温与地表温度的时间耦合度,研究区大部分地区气温和地表温度存在正耦合关系,且耦合关系在近18年呈现减弱趋势。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不透水面与夏季近地表热岛效应及地表热岛效应空间耦合协调度,不透水面与夏季近地表热岛效应及地表热岛效应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在2001-2018年间呈现增加的趋势,城市扩张对热环境影响不断增强。在2001-2018年间气温与地表温度耦合关系逐渐减弱的背景下,不透水面增加对热岛效应加剧的作用逐渐增强。
其他文献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是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探究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协同与权衡作用,最大化目标间的协同效应,并将权衡最小化,是促进区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的有效措施。以欠发达山区云南省临沧市为例,采用统计学与网络分析方法,开展了市级尺度2010—2020年的14个可持续发展目标、42项具体目标和51个指标的相互作用分析,发现临沧市可持续发展指标间的协同作用显著
<正>学生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一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笔者发现好多家庭教育,都偏向两个重点:首先,对孩子的一些习惯的培养,还有处世为人方面的教育,如通过家庭一些小事,端餐桌上的文化、收拾房间卫生等,想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生活自理能力;其次,一味地给孩子"加餐",背语文、做数学题、背单词等等,看着什么都抓了,其实除了让孩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恶补,
期刊
热带气旋是一种起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深厚且快速旋转的低压系统,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大风和强降水,登陆期间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提高热带气旋预报精度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热带气旋大都发生于远海,无法采用雷达和地面气象站来实时监测,因此气象卫星是目前监测、预报热带气旋的有力工具。随着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数据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对热带气旋的监测和预报带来了极大挑战
脉冲储能电容器作为脉冲功率系统的核心,必须兼具高储能容量、快速充放电特性、宽温工作区间以及长使用寿命的特点。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本身的结构。弛豫铁电材料的储能与释能是通过匀质相变完成的,更容易获得快速充放电特性以及长使用寿命,但是依然具有较低储能密度与温度稳定性的问题。因此,研究弛豫铁电材料匀质相变过程,分析极化反转过程的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影响储能密度以及温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是实现高性能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在烟气脱硫领域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能。当前,常用的钙基脱硫剂在干法烟气脱硫中脱硫效率低,Na HCO3脱硫剂虽然可以满足脱硫效率的要求,但其价格昂贵且脱硫产物不易处理,致使干法脱硫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提高钙基脱硫剂的脱硫性能,本文根据蒸汽动能磨的特性,研究了影响蒸汽动能磨消化生石灰产物活性的工艺参数,分析了蒸汽动能磨的内部流场及制备高性能脱硫剂的驱动效应,评价了蒸汽动能磨消化
本文针对位于东亚北部的我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水平偏低的问题,从土壤湿度气候效应的角度出发,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式试验,揭示了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东部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欧亚大陆北部晚春土壤湿度跨区域影响其下游东亚北部夏季环流和降水的物理机制。通过预测试验,验证了不同土壤湿度初始化方案对东亚北部夏季降水预测的影响,并且以土壤湿度为预报因子建立了统计预测模型,准确地对东亚北部夏季降水进行了预测。对全文得
分布式光纤传感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分布式光纤传感被应用到了资源勘探、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重要领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社会价值。除了具有灵敏度高、耐高温及腐蚀等恶劣环境、抗电磁辐射等优势外,相比于传统的点式光纤传感器,分布式传感还具有极高的传感器复用能力,十分有利于大规模组网,实现大范围高精度测量。在各类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中,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仪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湿度对气候异常的“记忆”能力可以持续数周到数月,能够显著影响极端降水和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国内外学者在全球范围内对土壤湿度-大气耦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断土壤湿度通过陆-气相互作用与大气耦合,间接放大了海表温度异常影响。土壤湿度的这种“记忆力”以及与大气耦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可以通过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可作为气候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本文利用欧空局(ESA
熔铸炸药载体是熔铸炸药中的低熔点组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熔铸炸药的应用,而熔铸炸药在军用混合炸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研发性能优良的熔铸炸药载体对于提升武器装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甲基-2,4,5-三硝基咪唑(MTNI)有优良感度和爆轰性能,具备用作熔铸炸药载体潜力,而依据现有文献的合成工艺得不到目标化合物或得率较低。因此,本论文研究MTNI及其相关中间产物的合成和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目前是全世界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外科手术和去势治疗可以治疗部分前列腺癌,但部分肿瘤会继续复发和恶性进展,所以亟需寻找新的靶点来检测和治疗前列腺癌。近来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并在调控肿瘤的生成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其调节前列腺癌进展的病理学机制仍有待揭示。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环状RNA circNOLC1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