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岸带沉积物记录了海岸带复杂沉积动力特征及海洋环境的演化,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与资源开发极大的改变了河口海岸带环境的变化,河口海岸带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研究区尖竹汶海岸位于泰国湾东部地区,该地区相关地质研究极为不足,本文通过对泰国湾尖竹汶海岸的表层和柱样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AMS14C测年等手段,了解尖竹汶海岸沉积特征、沉积水动力情况、粒径运移趋势、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情况,并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地质背景、水文和气象特征,阐明Chanthaburi河和Welu河入海物质对尖竹汶海岸沉积环境的贡献,为泰国湾尖竹汶海岸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中小河口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对于推进中国与泰国等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泰海洋合作具有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泰国湾尖竹汶海岸有7种表层沉积物类型,研究区粒级以砂和粉砂为主。应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得到粗细两个敏感粒级,其中粗粒组分a(44.19μm-105μm)具有更好的环境变化指示作用,表明Chanthaburi河口和Welu河口近岸地区以及研究区西北部海域水动力变化较为显著。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泥沙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运移趋势,整体呈现由海向陆的西北向和东北向运移特点,但在Chanthaburi河口和Welu河口口门处泥沙在潮流作用下呈现出往复运动。根据敏感粒级分析和粒径趋势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成三个区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Ⅰ区:分布于Chanthaburi河口和Welu河口近岸地区,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以河流带来的陆源沉积为主,夹杂少量周围海域来源的泥沙;Ⅱ区: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地区,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为剥蚀状态下残留下来的较为粗粒的沉积物;Ⅲ区: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大部分沿岸地区,该区域的细粒泥沙主要受潮流作用控制,为潮流沉积。研究区两个热带河口与西太平洋温带中国地区的潮控型河口相比,其输沙量、径流量和潮差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粗,表明其水动力条件更强。同时,研究区泥沙运移趋势主要呈现由海向陆的运移趋势,与其他河口存在较大不同,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潮间流、径流和波浪等多种动力的差别以及特殊的区域地形。尖竹汶海岸WLE08、WLE10和WLE12柱样岩性均为粘土质粉砂,上下较为均一,分选差,呈正偏态,是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物。采用粒度—标准偏差方法获得柱样敏感粒级,每根柱样对应粗细两个敏感粒级,分析了粗细敏感粒级的典型深度,认为该地区沉积物主要为潮流沉积。泰国湾尖竹汶海岸中晚全新世以来沉积水动力环境较为稳定,主要受控于潮流作用。早全新世海侵事件中,研究区在8.25 cal.ka BP左右已经达到现代海平面高度。中全新世研究区沉积速率较快,随后沉积速率有所减慢,到晚全新世时期沉积速率增加。研究区所处的亚洲夏季风自中晚全新世以来强度有所减弱,在8.3~6.5cal.ka BP处于较为强盛的夏季风波动期,在6.5~3cal.ka BP的经历了较弱的稳定期,而在1.5ka以来亚洲夏季风波动并有所增强。同时,在8.2ka期间敏感粒级SC2/SC1值急剧下降,说明夏季风有一次较大的衰弱期,响应了8.2ka全球范围气候突变事件,这与阿曼石笋δ18O记录和董歌洞石笋δ18O记录有诸多相似,体现了气候的变化具有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