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2012年全国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为背景,主要研究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SIA)对合肥市麻疹流行特征影响,评估健康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方法:1.采用目标人群调查摸底方法,结合入托入学新生MV查漏补种工作,开展8月龄-14岁儿童MV SIA。应用免疫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SIA前后血清Mv-IgG抗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社区疫苗接种门诊、幼儿园、小学、中学作为研究点,分析8月龄-14岁儿童MV SIA效果。2.采用麻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2009-2012年麻疹病例发病状况,应用ELISA法,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Mv-IgM抗体,明确麻疹报告病例分布并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3.应用病原分子学RT-PCR法实验,检测Mv-IgM抗体阳性麻疹病例咽拭子样本。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OOH末端的634个核苷酸片段,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基因分析采用MEGA5.03软件,研究合肥市麻疹流行基因型分布状况。结果:1.2009-2012年共开展四次全市重点人群MV SIA,总目标人群、常住儿童人口、流动儿童人口MV接种率均>95%。SIA前后采集未感染过麻疹健康人群血液样本,SIA前340例,SIA后348例。SIA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从73.82%上升至91.38%,GMT水平从1:153.75上升至1:220.07,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组SIA后麻疹抗体水平均增高。1-4岁组、≥3次免疫史者GMT分别为最高。2.2009-2012年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和免疫史不详者构成比高,≥2剂次免疫史者构成比最低。暴发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免疫史多为不详,市区暴发病例集中在流动人口多学校。3.麻疹发病率2009年10.00/10万,2010年明显降至0.81/10万,2011年、2012年均为0.58/10万。3-6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为<1岁婴儿,≥20岁成人病例较多。2009-2011年<1岁婴儿病例构成比>35%;2010、2012年≥20岁成人病例构成比>50%。4.2009年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440例,占总报告麻疹病例94.22%。2010年、2011年、2012年报告麻疹病例分别为38、27、43例,均为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5.对2012-2013年71例麻疹病例进行基因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阳性麻疹毒株25株,研究均为H1a基因型。基因序列分析显示25株麻疹毒株分为两条传播主链,核苷酸差异0-11bp,遗传变异程度小同源高。25株麻疹毒株与Chin9322/H1a参考株核苷酸差异2-6bp,与S191疫苗株核苷酸差异34-39bp。结论:1. SIA后健康人群建立了良好免疫屏障,一定程度上阻断了麻疹病毒传播和疫情暴发。在麻疹逐渐减弱流行阶段,落实适龄儿童首剂次、2剂次MV免疫规划,为免疫空白者提供免疫,可以促进形成长期稳定群体免疫力。2.麻疹发病率2009年高达10.00/10万,2010年明显下降,2011-2012年持续维持较低水平。针对重点人群,实施MV SIA,扩大疫苗覆盖率,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有利于降低麻疹发病率。3.需要完善麻疹监测体系,改善病例管理,降低并发症,防止病例漏报错报,以提高麻疹防控效果。4. RT-PCR法适宜用于本地区麻疹病毒基因型诊断。监测本土毒株和输入毒株分布状况,分析描述基因型分布,有利于降低麻疹流行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