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来源 :北京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on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也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十年(1927-1937)的中国,是近代社会少有的相对稳定的时期,有利于经济建设,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往日趋频繁、西方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国度之间、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示出极高的研究价值。世界经济史表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题,而在世界各国工业化历程中,其工业化进程都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外贸易可以实现工业化所需的资本要件、技术要件,可以调节市场供求,也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表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工业化的实现,都是通过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从而达到经济起飞的历程。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从中外贸易值与贸易量来看:对外贸易的发展经历了1927-1931年的平衡发展阶段;1932-1935年的衰落阶段;1936-1937年的复苏阶段。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进口商品虽仍以消费资料为主,但生产资料所占比重上升,消费资料比重下降;而出口商品构成中仍以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既充分反映了中国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反映出中国仍然是西方工业国的原料产地。从中外贸易格局来看:中外贸易分化成中日、中美、中英、中德和中国与南洋五种中外贸易格局,前四种贸易形态占据支配地位,构成中外贸易的主体框架。中国与南洋贸易数值比重虽然不大,却是中国工业品输入的一块难得的海外市场,形成了工业化的另一类外部条件。而贸易平衡状况则表现为:贸易条件恶化,贸易逆差加重,贸易失衡状况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从国际环境来看:对外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白银法案”和“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产业基础来看:国民政府极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走上了由金融垄断到工业垄断的道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对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思想基础来看:工业化思想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主流;外贸政策制定的经济思想对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政策基础来看:国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外贸政策,目的是为进出口贸易创造一定的政策环境,这一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有较明显的自主性。从法制基础看:国民政府的经济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整经济发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对外贸易发展对工业化进程的作用。国民政府十年间,工业发展平均增长率达到7.6%,中国工业的近代化程度逐渐增长,工业化发展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正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家资本的兴起,外国资本的输出,民营资本的稳步发展,从而促进了工业化发展的资本积累;正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引进呈现出合理性和科学性,技术进步与进口替代的相互促进,从而促进了工业化发展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正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工业比重逐步上升,农业比重逐步下降,手工业生产比重逐步下降,轻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重化工业开始起步,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是在恶劣的贸易条件下,是在半殖民地的贸易性质中,但仍然在艰难曲折中得以波浪式前进,呈上升趋势,为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历史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
其他文献
中国的政党协商实践由来已久,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政治目标。在抗日民族统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共关系经历了从缓和到紧张再到最后激烈对峙的巨大变化。双方关系演变在1942-1945年《中央日报》《解放日报》的元旦贺词中有着鲜明体现。双方均在贺词中
FANUC系统可靠性高、功能强以及完善的I/O界面,在机床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我公司近几年生产的数控机床中就用了很多FANUC系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仅对FANUC0imate—MBCNC调试步
青藏高原的藏族和河湟回族这两大世居的邻里民族,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极为特殊的经济往来,学术界一般称为“回藏贸易”。这种特殊的地区性民族贸易自明初就已存在,历经清、民国时
在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诸环节中,人是企业中最有活力的关键因素,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现在企业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潜能只发挥了一小部分。要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效率,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就必须善于运用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经营者的主人翁观念,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