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莫言的早期作品,最初发表于1987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春,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之后,小说被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于1993年以Red Sorghum为名得到出版。英文版Red Sorghum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集忠实性与可读性为一身的当代中国小说翻译作品,对于中国的文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从最初的只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最终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在翻译理论的发展史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些流派从最初的侧重于原文转向侧重于译文文本,从单一的语言层面转向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这被成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众多的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当中操控学派就是其中之一,它主张从文化角度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看来翻译本身就是改写的过程,翻译的过程要受到三个外在因素的操控,也就是意识形态、赞助人和主流诗学。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所有的改写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并用某种方式操控文学在特定的社会中发挥作用。 本论文进行的是一项描述性的研究。通过对《红高粱家族》原文本和译文的分析与对比可以看出尽管葛浩文的翻译比较成功,但是并非完全亦步亦趋的忠实于原作,译作中有着大量的改写现象。这种操控与改写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本的选择,另一个就是改写在译者具体翻译过程中的体现。造成这种改写可以归因于目标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对于译者的制约以及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发挥的创造性作用。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作为最著名的汉学家,国内、国外鲜有文章涉及葛浩文的翻译观,对于其译作的分析也很少见。因此,本文可以说是对于葛浩文翻译研究的补充。Red Sorghum作为西方大受欢迎的译本,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能够在西方流行的原因对于中国的现当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