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写理论角度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莫言的早期作品,最初发表于1987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春,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之后,小说被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于1993年以Red Sorghum为名得到出版。英文版Red Sorghum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集忠实性与可读性为一身的当代中国小说翻译作品,对于中国的文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从最初的只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最终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在翻译理论的发展史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些流派从最初的侧重于原文转向侧重于译文文本,从单一的语言层面转向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这被成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众多的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当中操控学派就是其中之一,它主张从文化角度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看来翻译本身就是改写的过程,翻译的过程要受到三个外在因素的操控,也就是意识形态、赞助人和主流诗学。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所有的改写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并用某种方式操控文学在特定的社会中发挥作用。  本论文进行的是一项描述性的研究。通过对《红高粱家族》原文本和译文的分析与对比可以看出尽管葛浩文的翻译比较成功,但是并非完全亦步亦趋的忠实于原作,译作中有着大量的改写现象。这种操控与改写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本的选择,另一个就是改写在译者具体翻译过程中的体现。造成这种改写可以归因于目标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对于译者的制约以及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发挥的创造性作用。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作为最著名的汉学家,国内、国外鲜有文章涉及葛浩文的翻译观,对于其译作的分析也很少见。因此,本文可以说是对于葛浩文翻译研究的补充。Red Sorghum作为西方大受欢迎的译本,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能够在西方流行的原因对于中国的现当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美国修辞批评专家博尔曼的“幻象主题”指的是对真实事件充满创意的、富有想象力的阐释。“幻象主题”可以是阐释过去经历、构想未来发生、描述当下事件的一个词、短语、一个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与日俱增的国际交流迫切需要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因叙利亚内战而造成的叙利亚难民数量逐步增多。2015年9月,一名叙利亚3岁男童伏尸土耳其海滩的照片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上热传,激起许多人的同情心。世界人民对叙利亚难民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非传统安全问题关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及传染病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已经在很大程
19世纪英国伦敦会教士、著名汉学家理雅各曾对中国儒家经籍做过系统全面译介,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其系列译本《中国经典》也一直被奉为儒经标准译本,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灿烂千阳》于2007年出版,故事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玛丽亚姆和莱拉,在父权制社会的压力下开始反抗丈夫并取得成功的过程,最终打破了父权制社会的束缚。尽管她们取得了胜利,但玛丽亚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将希望留给了莱拉。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作为弱势群体,虽然在改善生活方面只迈出了一小步,但玛丽亚姆和莱拉的英勇行为,能够有效推动并鼓励更多的女性行使自己的权利,说出自己的心声,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们的行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