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红松人工林土壤及针叶钙、镁、硫养分的分布特征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土壤及针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山地、岗地和平地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交换性Ca2+、交换性Mg2+和有效S的含量以及针叶Ca、Mg和S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山地环境下,红松人工林土壤交换性Ca2+和Mg2+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与坡位有关,上坡处的含量比下坡处低;岗地和平地环境下,红松人工林土壤交换性Ca2+和Mg2+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与海拔有关,基本上是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土壤中有效S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并不明显;不同地形条件下,在0-20cm和20-40cm土层,岗地环境下土壤交换性Ca2+、Mg2+和有效S的含量较高,在40-60cm土层,山地环境下交换性Ca2+和Mg2+的含量较高,岗地环境下有效S的含量较高。  (2)红松人工林土壤交换性Ca2+和Mg2+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各样地基本上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有效S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不明显。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交换性Ca2+的含量均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交换性Mg2+和有效S的含量均是在0-20cm土层最高,20-40cm和40-60cm土层含量相差不大。  (3)红松人工林针叶营养含量与纬度有关。山地环境下,随着纬度的降低,Ca的含量升高,Mg的含量降低,S含量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岗地环境下,1年生针叶Ca和Mg的含量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2年生针叶Ca的含量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Mg的含量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平地环境下,无论1年生还是2年生的针叶,Mg和S的含量都是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针叶Ca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不同地形环境下,无论是1年生针叶还是2年生针叶,Ca和S的含量均是在山地环境下较高,Mg的含量在岗地环境下较高。2年生针叶Ca、Mg和S的含量比1年生针叶的高。  (4)无论在山地、岗地还是平地环境下,土壤交换性Ca2+、交换性Mg2+和有效S的含量以及针叶Ca、Mg和S含量的变异性基本上属于中等变异性,且变异系数较大。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交换性Ca2+、Mg2+和有效S含量的水平变异性基本上属于弱变异性,变异系数较小;垂直变异性均属于中等变异性,变异系数较大;针叶Ca、Mg和S含量的变异性属于中等变异性,但其变异系数较小。  (5)红松针叶Ca含量与土壤中交换性Ca2+含量不相关,红松针叶Mg含量与土壤中交换性Mg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红松针叶S含量与土壤中有效S含量不相关。针叶Ca含量与坡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针叶Mg含量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针叶S含量与坡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其他文献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延伸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依靠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不可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决策过程的盲
  本文从节水灌溉技术评价研究出发,总结了我国节水灌溉效益评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通过对节水灌溉主要影响因素及效能表现形式的分析研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简捷性、层次性
土壤盐渍化问题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土默川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蒸降比高,盐分表聚明显,农作物产量差等问题,本文以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玉
手掌参(Gymnadenia R.Br.)作为藏药材中名贵的特产药材之一,由于人工繁殖困难,长期以来手掌参药材的来源完全依赖于自然野生资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盲目的滥采滥挖导致手掌参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甚至面临枯竭。因此,本研究在调查西藏地区手掌参野生资源分布特征和生境条件的基础上,采集手掌参生境土壤,系统分析手掌参种群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手掌参的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