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胆囊肠道内瘘(cholecystoenteric fistula,CEF)是胆囊结石一种罕见、晚期的并发症,为胆囊与邻近胃肠道之间自发性的通道形成。CEF常常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缓慢地形成,坚硬的结石可能导致胆囊管阻塞或者直接压迫胆囊粘膜,使其缺血坏死,胆囊继而出现水肿甚至坏疽。与此同时,胆囊浆膜层与周围邻近器官之间的粘连也缓慢形成。如果胆囊坏疽进一步发展,胆囊周围的致密粘连将有利于结石穿透胆囊,破入肠壁。CEF的术前诊断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临床难题,一方面由于CEF没有区别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另一方面影像学检查虽可显示胆囊结石以及胆囊和邻近胃肠道的沟通部位,但并不能清晰地显示窦道。因此,CEF多于胆囊切除术中偶然发现,这不仅给手术医师带来挑战,而且可能对患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腹腔镜的出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逐渐取代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增加。在腹腔镜的早期发展阶段,CEF被认为是LC的禁忌症。随着腹腔镜外科技术的提高以及术者经验的积累,近年来陆续报道了用腹腔镜成功处理CEF的案例。然而,局部致密粘连、出血、镜下肠道瘘口修补困难等使得腹腔镜处理CEF的中转开腹率仍然很高。目的:分析CEF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探讨腹腔镜在手术治疗CEF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9例CEF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CEF患者均接受上腹部超声检查,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由经管医生选择。所有CEF患者均先试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若局部致密粘连难以分离、缝合关闭窦道困难、或术中出血较多,即行中转开腹手术治疗。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为术后远期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9月。结果:29例CEF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7岁,女/男比值为2.2,其中,胆囊十二指肠内瘘23例(79.3%),胆囊结肠内瘘4例(13.8%),胆囊胃内瘘1例(3.4%),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合并胆囊结肠内瘘1例(3.4%)。29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其中,胆囊壁增厚17例(58.6%),萎缩性胆囊炎12例(41.4%),胆囊壁增厚合并萎缩性胆囊炎5例(17.2%),胆道积气2例(6.9%)。15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胆囊与周围胃肠道界限不清15例(100.0%),胆道积气5例(33.3%)。术前明确诊断9例(31.0%)。24例成功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3-6天,其中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5例中转开腹治疗的患者中,死亡1例,其余4例术后住院时间为11-19天,其中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25例患者获得随访,截至随访日期,均未出现远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和CT可以为胆囊肠道内瘘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对于有经验的医师,腹腔镜可以取代开腹手术成为CEF的标准治疗方法。